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高考:拿什么来保证“知识改变命运”!

(2012-06-06 12:25:52)
标签:

河南

义务教育法

地方政府

高等教育

利益链

分类: 热点热评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是家长和考生们最紧张的时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而高考的成绩是我国验证一个人的“知识”究竟到没到了改变命运的水准。通俗来讲就是,分数决定你所能够就读的大学,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乎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由此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该拿什么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注定就是不公平的。“出生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如今已经急剧的固化,30年来国家转型成功并且发展日益强大,但底层个体的命运转型却逐渐的陷入了困境。“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表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的滑落。著名的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占一成。

我国教育投资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明显差距,学校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也成为一些学校收取“择校费”的客观原因。

我国之所以“择校热”难消,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政府教育投入并未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也未根本调整。

其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其三,择校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利益链,而政府部门也是利益链的一环。

治理择校热,就必须针对以上问题。依照《义务教育法》,不安排义务教育均衡经费、不履行义务教育均衡责任的地方政府负责人,是要追究责任的,但是,近年来却鲜见问责。问题出在问责机制上,是由上级问责下级。要让政府责任落地,需改变问责方式,对于不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地方政府,应由人大机构问责,人大应发挥对地方政府进行资询、监督的作用。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是从起点和结果都不公平,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学校教育教学中,有重点班、普通班,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高考升学中,各地录取指标严重不均衡,北京地区一本率达到27%,而河南等地的一本率只有不到5%。除此之外,普通高等教育高于职业高等教育;公办高等教育高于民办高等教育;而在公办高校中,还有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可以说,不平等充斥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而结症是,教育投入采取“锦上添花”式,教育管理严重行政化,有着极强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普通老百姓没有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的权利。

当最起码的教育资源公平性都无法保障的时候,还谈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我们必须从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