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小波的意义《黄金时代》李银河中国当代文学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十五年前的今天,一个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声名大噪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的电脑旁。他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一台破旧的586电脑上敲下的。
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个似乎有点默默无名的作家,只记得看过一本泛黄的《黄金时代》的小说,讲述了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故事。这本小说曾在95年的时候遭遇了封杀,直到如今解禁,都无法掩盖出作者脱俗的思想,他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为了纪念王小波十五周年忌辰、六十岁诞辰,中国人民大学将于今年6月以后举办王小波生平展。将展出王小波生前用过的这台电脑、早年手稿、书信等实物,展期一个月。王小波遗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也表示,将于小波忌日将文章《王小波的意义》发上微博。
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到主流的欢迎,因为在中国没有像他这么写小说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是道德本位的,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也是道德本位的,从“五四”延续到当代文学,一直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核心的内容你可以说它是道德本位。但其追逐到最后,又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它有一种实用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取向,这是当代文学主流的一个特点。但是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表达了智慧本位的价值观。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虽然不受到主流的欢迎,却收获了大众的认可。
王小波在杂文中时常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趣味要理性,人也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他还推崇的罗素先生的那句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特别喜欢王小波的杂文,不是因为杂文有多犀利额的观点或华美的辞藻而是因为他讲的透彻而富有趣味。
如今王小波离开我们15年了。但是,他对我们的影响,却日渐显露出勃勃生机。尽管他争议很多,对他褒也好,贬也罢,都不过是一己之念。而我内心中知道,他是不希望我们随波逐流的,更多是希望我们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明辨是非。拥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心。
在小波逝世15周年的忌日里,我以一个喜欢王小波作品的读者的身份,对小波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深深的缅怀。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许你也不被人重视,人生庸庸碌碌,一辈子碌碌无为,总是止步于强大的现实困难面前,但是我可以用王小波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当有了,信仰,有了目标,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无所畏惧了。
送给同样阅读此文的大家。
愿王小波在天堂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