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高考成绩提高100分的秘诀
(2012-03-23 11:25:01)
标签:
教育北京高考情绪稳定分数提高成绩杂谈 |
分类: 工作点滴 |
距离每年的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这次新浪直播间打算邀请我做一期关于高考的节目,一回到家里我就在回忆当年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可以说最迫切的就是如何提高分数了。除了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分数作为升学的唯一参考标准,自然都是大多数考生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提高分数,怎么提高分数呢?很多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的助手昨天也跟我交流了一下大家对提高分数的理解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一种考生因为自己的考分距离分数线差距很大,200分以上,往往这段时间都选择了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差距无论如何也无法追上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认知错误,大家知道高考的考题是都是经过命题专家严格论证的,从考题的难度上是有很大的梯度,这个梯度中被归纳为容易以及中等难度的占到了70%甚至更高,学习差的学生,拥有比学习好的学生更广阔的提高空间,同时他们提高分数的方法也特别的容易。
不需要死钻难题,要把平时课堂上的一些常用的知识技巧温习下来,往往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也许在高考中,你记起了一个很简单的公式,就让你做出了平时不会的题目。
在一个就是心态问题,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情结,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那么就算是复读一年,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些同学不妨把这次的高考当做一场实战练兵。当做是自己对基础知识复习成果的检验。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另一种考生分数距离往年或者学校估算的分数线没有太大的距离,好比100分到50分的差距,心里异常的焦急,盲目的寻找各式各样的辅导材料和听信各种各样的高考技巧,相信这也是相当多的考生高考前的一种生活状态。
我这里并不是否定辅导材料和高考技巧的作用,而是否定这种心态,饥不择食的态度往往会导致精华和糟粕一同被吸收,最后还不如不去看这些资料和技巧呢。
还有一种学生就是,自己的模考分数过线了,但是超过的并不多,或者上理想学府的分数线还有段距离,这些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就选择了专挑硬骨头啃,偏题,难题成了他们主力攻克的目标,试想,就算你的方法很好,你也在用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去争取那仅有的30%的难题。田忌赛马的道理大家都懂,在与高考的比赛中,你不就是一个失败者吗?这部分的考生,适当的了解一下难题,无可非议,最重要的是稳固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在中等题中尽可能的少丢分,这才是最正确的应试技巧。
当然,这些都是针对考生如何提高分数而说的,良好的心态和系统的学习方法,永远都不会为时过晚。针对两个月的时间,考生们完全可以自主的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进程。
而作为高考中另一个主角,家长来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最终的成绩。
有人会问,父母对孩子的关系有错吗?这当然没错,这个阶段孩子紧张的复习,往往神经已经绷的很紧了,而父母可能无意间的一些话,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就比如说,有些父母会对孩子不断的重复,决定你命运的就是高考这一次。高考是你人生的转折点等等。这无形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孩子的最终发挥。
还有的家长会用物质来刺激,比如允偌孩子考得好,带你旅游啊,给你买名牌手机电脑啊等等的。其实这只能加深孩子的焦虑,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
更有甚者会威胁孩子,说如果考不好就把你送回老家种地等等,就更不可取了。
我在开篇就说过,心态决定一切,如果孩子的备战心态相当的好,超常发挥一定不是问题。
孩子心态的调整与家长的做法和帮助少不了干系。
在下面,总结了几点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2、要经常和老师交流
3、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睡眠
4、要整理搜集填报志愿的信息,然后和孩子沟通。
5、要情绪稳定
家长情绪稳定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不利于考生良好的心态的建立。
6、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
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考生轻轻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做答卷。
7、不要给孩子定每门课考试分数指标
8、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9、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指导孩子报志愿,但是代替。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北京考生考后报志愿,但考前,家长不要和孩子谈志愿的事。
10、不要后悔
填报志愿家长后悔志愿过高或者过低,整天抱怨,会影响孩子复习和考试。
11、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了考试的压力。在6月7日、8月9二天问孩子过多的复习情况,否则易引起孩子情绪波动,不利于高考。
最后就是作为家长,要及时的了解招考政策等等,至少要对孩子意向中的院校做到充分的了解。在孩子没有选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的推荐一些院校。有的时候孩子报考院校很多是一时闹热,家长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合理的建议,对孩子靠后择校会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还要谈及的问题,请大家关注下周三的新浪访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