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凭什么说中国无大师?

标签:
杂谈 |
冯小刚导演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中国,所有电影都必须经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查,但好像审查员们不能容忍这种原创性,而不管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达到“伟大”的境界,原创性都是必需的。这也是为什么冯小刚先生本人也认同《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不错”的评价。即便这已是中国商业大片在现行的环境下,所能交出的最满意的答卷了。
“你是电影大师吗?”某网站的记者问道。
“我不是,”冯小刚先生回答。“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是面对着很多的戒律,不能触碰”,冯小刚回答。“你不能离这些戒律太近。不能是‘哗哗哗’趟河而过,而是要找河里冒起来的石头,跳上这个石头,再跳上那个石头,这么着往前走。这中间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候你知道往那儿走近,但不行,这儿有石头那儿没有,就只能绕。有时候没准一条腿掉水里头了,有时候甚至整个身子掉河里了!”
不知道冯小刚这番言论是否是谦虚的表现,但是同时却否认了中国很多优秀的导演的大师级别。仅仅因为有“石头”挡路,中国就没有大师了吗?大师,既然是在某一领域德高望重和贡献突出的人,那么要在中国电影领域找出具有这般影响力的导演也不是很难,他们无不战胜一个个的“石头”,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一部部杰作。
中国电影有没有大师?对于这个问题,创作方向不一、年龄阶段不等的导演,从各自的立场和思考出发,给出了不同答案。冯小刚从电影的通俗化和创作环境的限制方面,否定出现和存在中国电影大师的可能,这未免有些片面。其实从一些经典电影的品质和影响力上,中国电影界有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等大师的存在。这是导演贾樟柯的观点,还有王家卫和李安虽不完全拘泥于自已的创作风格,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操守,其作品在风格、品质、口碑、奖项以及世界影响力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和积累。这不就是大师么?
一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的发达需要各色各类的导演,但这些导演能否成为电影大师,最重要的是具有并且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向和特色。真的大师,应当敢于直面复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