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宾汉》:经典难以克隆

(2010-06-21 13:57:57)
标签:

文化

分类: 嘻哈娱乐

       世界杯小组赛还在高潮有一波没一波的进行着,当然期待的是强强对手的比赛,看来真正熬夜的日子还在后面。闲下心来去电影院看期待许久的《罗宾汉》,还记得2001年的第7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部《角斗士》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在内的5项大奖,也使得导演Ridley Scott和主演Russell Crowe的这一次合作备受赞誉。时隔十年之后,同一个导演,同一个主演,带着还有同样是史诗的题材,重新来到观众面前。昔日的光环确实让人对于这部《罗宾汉》期待万分。遗憾的是,期待最终变成了失望,昔日的“黄金搭档”也尽失风采。这已经是继《波斯王子》后连续看的第二部国外史诗巨制篇,回想过来这部期待中的大片也不过如此这般,看到一篇关于《罗宾汉》的影评,真中我意,转来记录如下:

                   《罗宾汉》:经典难以克隆
          如果你是一位古装动作片迷,你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影片除了开场不久的几分钟一段精彩的攻城大战之后,几乎就大部分是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度过,你要度过大约一个半小时以后,才能看到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古代版的“抢滩登陆战”。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着几乎是与罗宾汉关系不大的情节,尤其是导演Ridley Scott貌似对于英法十二世纪的关系和内宫廷内部的争夺及王室人物特别有兴趣,所以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狮心查理王”战死之后其王位被他那不争气的好色而残暴的弟弟乔治王继承的过程,免费附赠了两段国王母亲斥责不争气的查理的场景,倒是颇有以后出现的女王的风范。只是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和罗宾汉有何关系。罗宾汉只是一个跟随出征法国的士兵,因为在军营中打架斗殴而被囚禁,却因为狮心查理王的意外死亡而得以回国,在路上和几位战友偶然抢得了国王的皇冠,然后带着别人的嘱托回到诺丁汉,结果又意外的得到一个老婆,这时候,残暴的新国王横征暴敛,又有卖国贼里通外国,勾结法国灭掉英国,这时候,英雄出场,拯救一切……影片毫无疑问的主角是罗宾汉,可是在很多的时候,观众竟然能忘掉罗宾汉。影片夹杂的大量英法宫廷的细节使得影片显得支离破碎,不看起来导演是想展示一幅十二世纪的欧洲关系的全景式电影,倒不是只是单独为罗宾汉立传了。
          表面上看,本片倒是一部典型的商业英雄动作片,可是导演在整部戏的处理上却出现了问题。上面所说的中心不突出就是一个弊端,而且这个弊端直接导致了影片更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形象的模糊。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不是Russell Crowe饰演的罗宾汉和Cate Blanchett饰演的玛丽安,反而是戏份不多的英国王后和老戏骨Max von Sydow饰演的老Walter等配角更是出彩。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对于罗宾汉的定位过于模糊,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性格。罗宾汉在西方传说中是一个“绿林大盗”式的人物,只不过具有正义感而已。而本片则完全是在讲述他成为“绿林大盗”之前的故事。虽然离不开这种英雄片里的“拯救世界(或是国家)”的俗套,不过倒是想在以前多部影片已经重复的内容之外搞搞新意思。不过,这种近乎流水账式的对于罗宾汉行程的记述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罗宾汉在军营里打架,却坦然面对国王的责难;受人之托带消息回国,却对带着的王冠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带领人们反抗重税苛剥,却也暗中贪恋于儿女私情……本片导演Ridley Scott在《角斗士》里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主人公形象,将一个仇恨满腹的角色的愤怒由内心迸发,充分利用了演员感情饱满的气质,创造了影史上又一令人难忘的形象。可是到了这一部影片,主人公形象稍显单薄,难以树立起丰满的特征,来支撑整部影片。虽然导演也刻意利用了几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转变,如罗宾汉对于剑柄上所刻的“羔羊变为雄狮”的彻悟,和之后的对于父亲形象的恢复了力量的汲取等等,都显示出导演争取刻画人物完整的苦心,可惜这几处虽然是重要的暗示,却也因为在剧中稍显突兀而令人感到困惑。
             整部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沉闷冗长。作为史诗片,超过两个小时的片长应属正常,可是本片却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显得过“平”而显得平淡无奇,直至沉闷无味。也许导演Ridley Scott实在想拍一部“罗宾汉前传”,重点介绍英雄成长的故事。可是首先在形象上,选择Russell Crowe可能就是一个错误。俨然已经“大叔级”的Russell Crowe,还要表达一个英雄的“成长”历程,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怪怪的。加上大部分时间里影片都在展现罗宾汉的马不停蹄的行程,虽然场景转换频繁,却缺乏足够的兴奋点点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还是稍显乏味了一些。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导演想法太多,想在一部电影里表达太多的东西,甚至连人物性格也采取多元化的描绘方式,殊不知这样做有时候却又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走向反面。当年大导演Oliver Stone在历史巨片《亚历山大大帝》里处心积虑的想表现亚历山大性格形成的多个方面,最终却落得一个恶评如潮的下场,应属前车可鉴了。
    当然,作为一部名导演的商业巨制,影片在视觉效果上仍属出众。虽然没有过多的群体战争场面来刺激观众神经稍显遗憾,不过影片在展示十二世纪英国的风物和风景上还是极为出色。伦敦的古老的钟楼,还有古老的王宫,都逼真的还原了当时景象。尤其是影片最后英国军队在山谷穿行时的俯拍镜头,在色彩的渲染下起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如果整部影片再能剪得紧凑一些,也许可看性会更强一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