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不是庙会,抬什么孔子!
随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奥运开幕的重头戏——开幕式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近闻,国学大师、北京奥运艺术顾问季羡林提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一语即出,举世哗然,除少数儒学研究的“老儒”表示赞同外,网友拍出的“砖”都快能筑起第二座长城了。对于“抬孔子”,要我表决的话,我也只能丢个鸡蛋。
“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三大主题之一,这是最难也是最受关注的一环,怎样才能保证,或突出北京奥运的人文氛围?问问国学大师,参考参考还是可以的,但对于“抬”这个令人生厌且极其低俗的动作,还是要坚决抵制!儒学在中国的地位,用泰山来形容,感觉还是太小了;用日月来形容可能稍稍有点夸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儒文化这个主导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在奥运中隆重登场,剩下的就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去表达。
给奥运建筑,奥运会馆、奥运器材、奥运标语等具体物件中,加入人文因素是一个表达方式。但在“科技奥运”的倡导下,在建筑中表达人文,似乎就有点“路人甲”的感觉了。
当然了,奥运开幕式也是一个可以承载文化的大舞台,但在娱乐大众风暴的袭击下,开幕式花花绿绿、吵吵嚷嚷,娱乐比人文味浓的文艺表演占了开幕式大半时间,剩下近一半时间,则在各国“阅兵式”中过去了,要说一个开幕式里面有人文因素当然也可,但如果拿往届的开幕式与咱们的“人文奥运”对比,可能还是要记者和评论员多费些笔墨,才能把这“人文奥运”突显出来了。如何让“人文”成为“男一号”,确实是张导该考虑的。
还说“抬孔子”,其实这个想法是好的,敢于突破和创新,但有点“造神运动”的感觉。先分析一下“造神运动”与“造星运动”,“造星运动”是娱乐大众,基本上没什么大的争议,谁爱乐谁乐,但“造神运动”却有点强奸文化的感觉,历史教训记忆深刻,提出来确实是一个损招。
在这我也提一个建议,“在奥运会场外设演讲池,可邀请著名世界各国演讲家前来做文化演讲”。曾记否,远在古希腊奥运中,即有自由演讲家宣传自己的思想,在中国战国纷争时代,游说各国的能辩之士,更是让文化之光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演说无疑是传达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要让中华文化散发光芒,靠戏子是没有用的,要玩就动真格的,只有让大师级人物登台才能展现中华文化之雄浑、博大。
当然除了演讲还有就是辩论了,组织奥运相关的电视辩论赛是很不错的选择,相信在奥运这个飓风眼中,设坛开讲,摆擂雄辩,肯定能掀起人文风暴,这样的话“人文奥运”这个主题就能很方便的达到,而且这个“开创”是极俱传承价值,很有可能被以后各届奥运所传承,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北京奥运就在将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