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歧视
河南人在北京,如果围绕这个话题,肯定能够写出一本比北京人在纽约还好的作品来。赵本山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里面有一位抢劫者(郭德纲饰),讲河南话。这引起了社会部分舆论的持续关注。
也许电影的主创人员是为了让这个片子显得生动。但我们的现实是,部分国人的地域人群观念中已经对河南人有了明显的坏印象,即有了一种多少带有敌意的认知成分,而让劫匪讲河南话,似乎便是对这种认知的迎合。

普通大众“认知”他人时,会有多种多样的见识,这些见识会类别化成为概念,有的概念会成为刻板印象;受家庭、社会和激进政治家的影响,这种刻板印象常包含谬误。而一个社会对这种谬误的主导性的态度,是判定这个社会好与坏的标准之一。
对于一个族群的歧视,会让人想起美国的“种族歧视”,二战中的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以及印尼的“排华浪潮”,当然更容易让人想起近期的一些“辱华”事件,以及前些时候的“山西黑砖窑”事件。
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街上,你可能随时遇上一个老外,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就像个地球村,彼此间的距离已经被科技缩短。然而在社会急速前进,地域间往来变得越来越迅捷的同时,人与人之见的距离却并未随着世界的“缩小”而拉近,因为在彼此间,拉的越近就越容易产生一种“刺猬效应”,也许应该说“距离产生美”,这也许就是一些人说的“文化落后于科技发展”的结果,的确科技能让世界互相包容,但科技不能让人互相包容。如果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跟不上科技发展,想必拥有越多的原子弹,人类自身的危险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