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将成为一种文化
最近一个“毕业狂欢”的贴子引得众多网友一片唾骂。
“6月30日晚上,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的狂欢开始了,我们自己的毕业典礼……史无前例的疯狂,几乎是暴动一样了,砸了一切能砸的,烧了一切能烧的。接着几百人开始投石块,把保安亭也砸了……”

宿舍楼下

愤怒的火?狂躁的火?空虚的火?

保安亭被“攻陷”
7月,毕业了,要走了,不是收拾干净,而是要把学校搞的乱翻天,就像很多毕业照里的一幕,把学士帽高高的抛出去,不知道这动作意味着什么,但看着从窗户里丢出的书籍、课本、日用品等,狼籍的地面在诉说着这群大学生们的心境,是解脱?是发泄?是狂欢?还是空虚?…也许什么都有,太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就像情感的洪流,让他们不泄不快。
大学生早就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了,世界也许变的太快,快的让人适应不过来,发泄也就渐渐成为一种文化,这次大学生砸校园只是一个特例,也许在中国,太缺乏释放与发泄的空间了,6月初在重庆一条涂鸦艺术街闪亮登场,在很多人看来又是一个炒作,其实这正是一种发泄的表现方式,也是疏导情绪缓和情绪的一种方式。在西方,狂欢节、涂鸦艺术、以及脱口粗等行为,都在逐渐完善一个“发泄文化”。
大学生狂欢砸学校并不奇怪,在中国因为太缺乏发泄的空间,快速多变的社会节奏,让人快喘不过气来。大学生作为一个最充满活力的年龄,面对的却是徘徊和空虚以及不满,他们无处发泄,加之叛逆与桀骜的心理,寻找一个爆发点是必然的。面对临近毕业,随着就业压力倍增,以及离校的伤感等情绪,在这个管理最薄弱,心境最无忌的毕业时刻,于是他们开砸了。
海艺学生打老师,到现在大学生砸学校,看起来只有学生在发泄,其实不是,家庭暴力、个人恐怖袭击、网络黑客攻击、校园枪击等等,都是一些人瞬间发泄的后果。人都有发泄的需求,如何避免发泄成为暴力,才是我们该慎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