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法掩饰对《科学启蒙》的赞叹----《中国教育报》

(2010-07-16 00:51:41)
标签:

杂谈

无法掩饰对《科学启蒙》的赞叹

万学

 

《科学启蒙》丛书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的一套美国小学主流科学教材。作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重头戏,《科学启蒙》的诞生前后均受到了特别关注。作为这套丛书的译者,我亲历了它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对她感受颇深。它像一股清新的风,带着异国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让你感觉新鲜和惬意。作为一个科学编辑,出于职业习惯,我无法掩饰自己对一个好作品的赞叹,也无法抑制自己想要和大家分享好东西的冲动。所以,我要说一说,为什么《科学启蒙》值得一读。

 

拉近了科学的距离。说起科学,很多人觉得她就像是“镜中月、水中花”,神秘、高深而又无法企及。这套教材打一开始就喊出了无数小孩子的心声——“做一名科学家!”然后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们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敬仰的那些偶像和榜样——研究科学的方法:观察、推理、分类、测量、计算、交流、预测、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使用变量、实验、建立模型和根据观察定义术语,并在后面的各个章节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巩固这些基本技能。从而消除了孩子们对科学怀有的那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敬畏情绪,拉近了他们和科学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研究科学难吗?不难!只要你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你也能成为小小科学家!

 

讲求知识和技能并重。在目前的科学教学中,一些科学教师往往注重“探究过程”,而轻视“知识结论”;在国内的一些科学教材中,则充斥着各种探究活动,而鲜有知识性、概念性的描述。似乎一谈及知识,就又回到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老路,于是错误地将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套教材成功地避免了类似的弊端,讲求知识和技能并重。在每一课中,既有旨在培养学生探究技能的“探索活动”、“小实验”和“探究技能培养”等内容,又有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学习”、“电子杂志”和“文学链接”等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切实培养综合能力。这套教材以科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同时又兼顾其他相关能力的训练。在每一课的“回顾”中,均配有“写作链接”、“数学链接”、“艺术链接”、“技术链接”等,旨在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科学训练。在科学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呼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中,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总是难以将它落到实处。这套教材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惊人的阅读量。在翻译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惊叹于它超乎我想象的阅读量。仅以三年级的《科学启蒙》为例,它的字数竟然多达73万字,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均超出国内相应年级的水平。而反观国内的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师普遍有“文字量太少”和“教材难教”的感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这套教材中,每一课均配有篇幅较大的“阅读学习”,还配有相关科普网站的链接地址,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文学链接”中,还推荐有与本单元相关的科普读物。这种不厌其烦地提供和推荐阅读材料的做法,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推动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引人入胜的科普故事。这套教材的每个章节都配有“科学杂志”、“神奇的故事”或“超级故事”,其中所选故事时代感强,内容新奇,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思维特点,能让小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眼界。例如,“太空中的土豆”、“极端的天气”、“玻璃真了不起”等等故事,极易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读下去。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这些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将会把小读者引向科学的殿堂。

 

美轮美奂的教材插图。与国内当前小学科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手工绘图不同,这套教材全面采用实景拍摄的超清晰照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这套教材选取的这些精美插图,非常适合小学生“理性思维不足,而感性思维丰富”的认知特点,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还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本套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精美照片均系出版人高价从国外引进,兢兢业业的他们为了给孩子们奉献科普精品,可谓不遗余力。

 

管窥他山之石。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而围绕老《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将面临重新调整,甚至重新编写的问题。正当众多有识之士为新的《课标》和新的教材殚精竭虑、出谋划策时,《科学启蒙》教材横空出世了,它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得以管窥和借鉴美国科学教育的一些成熟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教材的选材和编排等方面,我们能从中受到启发,有所获益。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