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名文化到侘寂美学

标签:
宝宝起名起名取名起名字取名字 |
分类: 命名总汇 |

最近读庄子,让我想起了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的名字。散木这个典故出自《庄子.人间世》,讲的是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栎树,后以"散木"比喻没有用处的事物。这里散木其实是取了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家智慧,以表象的消极映射出内在的积极,类似的名字还有古人辛弃疾,霍去病,唐代文人崔恕己,清代文人拙笔,现代女作家残雪,画家李苦禅、林风眠、徐悲鸿,成思危,叶知秋,江疏影,孟晚舟等等。
姓名文化中有这样一类名字,它是小众的,独特的,自然的,谦逊的,含蓄的,朴实的,低调的,简单的,凄美的,表面消极的,与主流价值观相反的。这类名字低调中蕴含独特,消极中反衬积极,这不正是正是侘寂美学中“外表粗糙,内在完美”的核心内涵吗?索性我把这类名字命名为侘寂的名字。

来源:网络
侘寂一词源于日本,与物哀,幽玄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美学概念。到今天,与其说是一个美学概念,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哲学观。它的核心是禅,也可以说是禅的物化。禅宗传入日本后,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茶道,花道,书道,剑道,武士道,香道”等等,其中尤以茶道,更能展现出侘寂的精神内核。茶道中侘的美学概念,始自15世纪奈良禅僧村田珠光创立的草庵茶,百年后,千利休把侘茶的概念推到了巅峰,他们一改上流社会推崇的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反而以泥墙茅顶的陋室和粗糙无名的茶具事茶。简单但不容敷衍,简陋但不意味着廉价,以外表的简陋,粗糙,升华内在的价值和完美。
从吴哥窟的废墟,到敦煌斑驳的壁画,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词,到松尾芭蕉“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的俳句,从无印良品,到苹果手机的设计,从粗糙的井户茶碗,到金缮后的精美瓷器,从听雨的残荷,到被雪吹落的樱花,所有这些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关键词——侘寂。
Axel
Vervoordt作品
关于侘寂的定义,人们大多从“侘和寂”的字面去解释,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张南揽老师在讲座中说日语中的侘寂是故意用假名命名的,以此可以赋予人们更多注释的空间。美国作家雷纳德在《侘寂》一书中说:“侘寂,是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的美。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谷泉老师在《日本侘寂》一书中说:“它是建立在拥有之后舍弃的基础之上,不是不曾拥有就轻言放下,不是一无所有的简单或朴素;它是很少的物质,很多的精神,或者是更多的物质,无限的精神;感觉到的要比实际的丰富”。
王向远教授参考了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对侘寂的内涵做了三个层面的总结,即侘之声,侘之色,侘之心。也就是从听觉,视觉和心觉三个层面。
公众号:修齐取名
起名微信:1560314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