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瞬间 ——杨敬东《院士印象记》序
(2011-08-06 10:47:54)
标签:
杂谈 |
中国词汇里有“印”,有“象”,但本无“印象”这个词。印,是中国人发明的,或在封泥、布帛、纸张上钤印,或在碑铭、铜器上拓印,或在梨枣刻板上刷印,一旦完成,或朱或墨,就永不改变,且与原件分毫不爽;象,也是中国固有的词,老子说“大象无形”,以“形”“象”相并用。象是物体的表现,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物的外观。有意思的是,有时象还表显现出一种氛围,所谓气象。范仲淹说洞庭湖的景色是“气象万千”,那气象就是一种场景,是可以感染人的整体环境。“印”“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实在是太妙了。感谢先哲,用这样“信、达、雅”的翻译,给我们用汉字表达了这个源于异邦的概念。如今这个词已经十分本土化了,已经无法用任别的词来取代,但由于这两个中文字本身的内含,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它们连成的词,有比原意更加广泛、丰富的意义。
杨敬东先生使用“印象”一词,颇得“印”“象”之妙意。他的《院士印象记》,就是他在和院士们的接触中所捕捉到的院士们的瞬间表现。他的记录是真实真切的,与被记录者分毫不爽,而这一瞬,则因为他的记录而成为永久。而且,由于敬东先生的生花之笔,他给我们展示的有如画家笔下的流光溢彩,使我们得到无穷的感染和享受。
芸芸众生走在大街上,猛一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虽然衣着不同,气质有异,但你无法判定其中哪一位是科学家,哪一位是教授。在北京海淀中关村一带的市场上,说不定你面前提着篮子买菜的就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声名煊赫的学者,但如果不和他们密切接触,你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工作关系,敬东先生经常有机会与各位院士密切接触。他熟悉这些院士们,知道在每一位院士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大串故事。他为这些院士们的成功和成才之路所感动。然而,他没有为他们写作传记,全面介绍其经历和事迹。他以悉心的观察,在各位院士的普通外表中同样发现了那些值得珍视的东西。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一举手一投足常常足以使人感动。杨敬东先生认为这一举手一投足,是院士们整体的一部分,与他们的人生事业密不可分,是其精神禀赋的自然流露。甚至,如果在平常生活中他们的表现不是这样,就不会有成功的人生和事业。偶尔把细节做好的人,不一定会成就大事业;但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一定会处处都有完美的细节。作为人才学者,杨敬东先生认为有必要将他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广为传布,去影响更多的走在成才之路上的人。
诚然,印象不是系统的研究,不是完整的传记。然而,被敬东记录和描绘这些点滴细节,却如“颊上三毫”,精准地传达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既然是印象,就更多地带有感性的、感情的色彩。杨敬东先生是有感而写,有动而发。他捕捉到了那些是足以感动人的东西。他是人才学者,也是文学家。他知道怎样将自己的感受感动传达给读者。他是调遣文字的高手。他信手拈来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似乎在不经意中就勾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这正如那些印象派绘画的大师们,用看似随意的笔法,看似凌乱无序色彩的去构成光彩照人的画卷一样。
《院士印象记》是杨敬东先生给我们陈设的描绘院士们景象的画廊。让我们走进其中,去品味那些美丽的风景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