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前

(2007-09-20 09:28:20)
 

走上银屏 走近百姓

 

   毛佩琦走上《百家讲坛》,并非偶然。

2004年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正说清朝十二帝》,《百家讲坛》栏目关注度很高,为了寻找下一期节目的主讲人,《百家讲坛》工作人员四下打听,多方探访,很快找到了毛佩琦。在毛佩琦看来,有些意外,但却没有太过惊讶。后来他才得知,业内很多学者,都力推自己主讲明史,这才有了《百家讲坛》的上门邀请之举。

    对于毛佩琦本人来说,也挺愿意到电视台去讲明史的。他研究了那么长时间明史,现今有这么一个平台,应该借此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大众。毛佩琦说,自己一直都很关注史学研究成果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早在1988年的时候,就曾经组织班子撰写了一部历史读物,叫《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因为它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被称为第一部可供海内外华人共同阅读的中国历史,在上海、香港和台湾分别出版,至今仍称为经典。又因为它图文并茂,文笔优美流畅,所以不仅为学界喜爱,也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毛佩琦在其后序中写到,“历史本来是很生动多彩的,可是到了后来就变为发黄的书本。我们要恢复历史生动、丰富多彩的面貌。”在毛佩琦看来,历史著作要面向大众,就得以一种通俗易懂、符合大众接受习惯的方式传达。如果历史著作被写得枯燥无味,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史学家。同样,《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也是面向大众普及知识的重要渠道。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的老师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施展才华、实现学术的社会价值的全新舞台。

    然而,预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毛佩琦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教书近30年,在课堂上一直很受欢迎。原以为走上《百家讲坛》,依然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结果,却大出所料。从课堂到讲坛,毛佩琦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毛佩琦告诉我们,第一次录节目的时候,一档45分钟的节目他却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因为他把观众当成了自己的学生。栏目的编导说,《百家讲坛》的观众包括从8岁小孩到80岁老人各年龄段的人群,知识结构也参差不齐,必须要让他们都听得进去,都喜欢看。毛佩琦开始琢磨,怎样讲才能让观众都能听懂,怎样安排故事悬念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毛佩琦坦言,为《百家讲坛》备课要比给学校课堂花的力气还大。而且,电视荧屏不能停顿,不许出任何错误。主讲人要在不脱离学术规范的条件下,寻找一种适合大众理解的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说,我国学术界有个优良传统,就是大家写小文章。比如朱自清写《经典常谈》、叶圣陶写《文章例话》、王力写《诗词格律十讲》,还有一再印行的《十万个为什么》,其中的许多条目也是出自大专家的手笔。当今学者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有责任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的形式传达给大众。 “放下架子,走近百姓”,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们的唯一选择。毛佩琦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小文章,取名为《让百家走进百姓》。

    由于与《百家讲坛》的“红人”易中天同为主讲,很多读者问毛佩琦对易中天怎样看,是否认同易中天在“恶搞”。毛佩琦没有做出直接的评价,只是打比喻说,表现方式可以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不能违背学术规范,必须给观众以真知,如同包装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必须有好月饼一样。后来易中天和他谈及此事,说“你上了记者的当了,你要是同意恶搞的话,那我就是恶搞啊!”毛佩琦谈到此处,微微一笑。他表示自己还真是不同意恶搞。在他看来,学术规范不能因为通俗的表达方式而改变。如果因为过度包装而危害到学术内核,就变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观众反而不能从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不应该存在的现象。毛佩琦说,《百家讲坛》也是一个各显其能、见仁见智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表现,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他觉得主讲人最恒久的魅力却是高尚的学术品位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