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百家走近百姓

(2007-06-05 19:57:04)
 

                                      

    中国人爱读书。有人统计,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是仅次于房地产业的巨额赢利产业。我们身在北京,每年举办的各种书市,都是摩肩击踵,人山人海,真堪称世界奇观!图书的更新很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仅要读文字,还要看到形象,不仅要看到形象,还要听到声音。于是,图书的出版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书已经从读的书,逐渐变成看的书,听的书。书中的插图越来越多,各种“画说”、“图说”,各种画册、图录大行其道。而音像图书已经对传统图书形成强大冲击。它们可听,可视,可以感受真情实景。它们仍被称作“图书”或“读物”,已经名不副实。他们是磁带或光盘,是供人们视听的声音和图画的载体。称它们是““图书”或“读物”,不仅仅是出于习惯,大概还保存着一种人们对读书(纸质的书!)的亲切感和依恋心态,不忍心看到图书的地位被磁带光盘取代,不忍心看到图书将要远离的背影。

   视听读物的优势是无可争议的。它们有声有影,可以反复视听。但与同样可以视听的电视相比,它又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它的制后性。音像制品出版再快,也无法做到象电视一样与正在发生的事实同步进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全知天下事,就可以获取各种信息,就可以与各种各样的人物见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其他各种教育节目,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满足广大观众读书的需要,而且可以使观众见到想见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可以以一种近乎休闲的优雅方式享受读书的乐趣。

                               

但是,电视台播出了教育节目,并不是观众就一定要看,就像书市上的书很多,人们却不一定买一样。受视率无疑是评价一个节目是否受欢迎的唯一标准。尽管大众需要教育,但教育节目要在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又谈何容易!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在众多教育节目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讲演者、制作者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而所有的努力,无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一是形式。摄影、合成、后期制作这些电视专业技术不是我所想插嘴的;就以我可以把握的内容而言,也不是确定了节目主题就万事大吉了。

    我教书近30年,在课堂上一直很受欢迎,本以为走上百家讲坛,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结果,大出所料。要在电视屏幕上抓住观众,必须对原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作一番改造。在大学的讲台上,教师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虽然也讲究内容要有系统,也要讲究授课技巧,但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可以深入讲自己的研究心得。在电视讲坛就不是这样,因为电视的受众不同,他们的需求与课堂上的学生不同。即使电视讲坛讲的讲演的主题和课堂上完全一样,其内容也不能不另做一番取舍、剪裁,在表述方式上也不能不另下一番工夫。

    有一位记者问我,是不是保持悬念在讲说中是最重要的。我说,悬念很重要,特别是讲述历史故事类、人物命运类的主题。但我的体会——其中包含与我合作的编导们长期经验的总结——是,首先要做到主题的单纯,内容的准确,线索的单一,然后才考虑适当地设置悬念。最忌讳的是庞杂、包罗万象,求全求深。越求全越容易令人生厌,越平易越能接近观众。编导们总跟我说,我们的观众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从8岁的小孩儿到80岁的老人。还有,虽然他们打开电视,有获取知识的需要,但多数是处于一种休闲状态之中,不是在课堂,没有纪律约束,没有考试督促。兴趣对他们选择频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总是有理的。放下架子,走近百姓,是走上电视的唯一选择。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又说:隔行如隔山。那么,让百家走上电视屏幕,面对广大观众,就是要打破界限,打破行业界限,打破专家和大众之间的壁垒。为什么要设这么多专业?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专家?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理由: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它包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政治改革、政权建设、社会管理、外交决策,等等,但这一切都不是少数专家的事,也不是象牙塔里的事,都需要全体国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实施。因此,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就成为第一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着主要任务,各行各业的专家也是责无旁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专家们也不能“独善其身”。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近代以来,有多少知识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走向民间,图书、报纸、杂志、学校、甚至宣传队、演剧队。如今我们又多了一个手段:电视。它的优势是如此之明显,它的覆盖面是如此之广大,它与大众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百家讲坛”搭设专家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中国知识界还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大专家写小文章”。远一点的,如朱自清写《经典常谈》,叶圣陶写《文章例话》,近一点的,王力写《诗词格律十讲》,高士其写的大量的科普读物,华罗庚写《优选法》。一再印行,长盛不衰的《十万个为什么》,其中许多条目也是出于大专家的手笔,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每次再版都会添加新的内容。我们不仅可以从以上所举看出老一辈专家的爱国爱民的殷殷之心,也可以看出只有大专家才具备写小文章的优势。

大专家写小文章可以举重若轻,可以抓住知识的精髓,可以以最明白的方式诠释最高深的学问,可以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最快地告诉大众。大专家写小文章并没有贬低专业学术的价值,相反,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它的价值。

    让百家走近百姓,让先进文化和百姓同在!

                     写于2006年6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续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