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庸之道,学习可得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
像舜这样伟大的人,是怎样得到中庸之道的呢?他好察迩言,喜欢认真听取分辨身边的话,浅近的话。对于不好的话,隐而不宣。对于好的话,予以传扬而无保留。使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都愿意向他贡献意见。处理事务,于大小薄厚上下两端之间,取其最善、最妥,为其民所用。这也就是舜之所以为舜。舜是大圣人。
那么,颜回呢?他是孔子的学生,一个普通人,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为人,选取中庸之道,有一善举就高兴得不得了。他从一点一滴地做,一点一点积累,坚持不懈,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
学习中庸之道,与一般的学习没有什么两样,也有遵循学习规律。孔子说: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人的天分不同,才能不同,阅历不同,处境不同,但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最后达到的知,得到的智慧是一样的。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要行,最后得到的成功是一样的。闻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但只要自强不息,最后都能达于成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总是鼓励人学习,鼓励人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者所行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一切都要从修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孔子又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他把学习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学,不会则学,不懂则问,有惑则思,不明则辨,最后归于扎实的行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夫子总是相信教育了力量,无论是愚者,还是柔者,都可以在学习在努力行动中改变自己。愚者可以成为明者,柔者可以成为强者。不懂中庸之道,也是可以掌握中庸之道的。
“有弗学,学而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学什么不学什么,是应该选择的,但学而不会,就不要盲目行动。问什么不问什么,也是有所选择的,但如果没有问清楚,也不要盲目行动。思考什么不思考什么,同样是应该选择的,但如果没有想清楚,同样不要盲目行动。最后他说,在决定做一件事以后,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就不要做了。人们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思考中,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掌握了中庸之道。
六,坚守中庸,如避陷阱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鹱陷阱之中,而莫知之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说我很聪明,但是,把我赶到网罟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都说我很聪明,但是,我选择了中庸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这样的人是聪明明智的吗?那么,即使像舜一样,像颜回一样,如果不能坚持,也不是智者。
修养,掌握中庸之道,是一个长期的事,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才能达到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