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七解--我读《中庸》

(2007-05-28 22:54:32)
 

《中庸》七解——我读《中庸》

《中庸》是一本什么书?

 我们都知道传统经典中有所谓“四书五经”。四书是什么?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朱熹为《四书》作了章句。什么是章句?章句就是分段分句。后来,不断有人为《四书》进行注释,人们把这些注释集中编到一起,放到章句之下,就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人们《四书》主要是读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清历朝,,“四书”“五经”被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官方就把朱熹的注释定标准答案。明朝以后,科举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所以“四书五经”也就成了学校的基本教科书。

一,子思所作,传续道统

《中庸》是谁作的,为什么要作?

朱熹《中庸章句序》的第一句话就问道:“中庸何为而作也?”接着他做了回答:“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也就是说,《中庸》为子思所作。子思是谁?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鲤之子。当时还有另一个子思,是孔子的弟子,名原宪,字子思。子思担心道学失传,就作了《中庸》对道学加以阐释、发扬。按照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说法,子思把它传授给了孟子。

中庸,“允厥执中”是道学(儒家思想)的核心。

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允厥执中”这一句话,尧传给舜,舜传给禹。他又说,尧舜禹是天下的大圣,尧把天下传给舜,舜把天下传给禹,这是天下的大事,可是,他们在做如此大事的时候,却只说了“允厥执中”这样一句话,天下的道理,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允厥执中”这一道理代代相传,成汤文武,皋陶伊傅,凡是宪君贤臣都无不牢牢把握了这个大道理,才成为贤君贤臣。

接着,他说到孔子,“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就是说,孔子在宣传宏扬道统上,其功绩是无可比拟的。

朱熹所说尧舜禹等等不免有所附会,而他所说的孔子建立、宏扬道统的功绩却是切切实实的。

二,中庸之道,天下大本

什么是中庸?

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意思是说,中就是不偏,庸就是永不改变。中这个正道,是永远不变的。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甚么叫大本?根本的道理,基本的规律。在古人的说法就是天命,我们认为就是人与自然,所有一切的基本规律。“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是“达道”?《集注》说是“顺性之谓也”。什么是顺性?我认为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顺乎天理,顺乎民心。“和”就是“达道”,“达道”就是和。实现了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发挥各的作用,万物就会“遂其生”,得到适合的生存空间,就会发展繁育。这是一个天地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只有达到了中和,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西方讲究征服自然,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近年的自然界对人类提出了教训:自然灾后,台风、海啸,新型疾病,天地失位,万物不育。

“中”是,“大本”,是道之体,是根本道理;“和”是“达道”,是道之用,是道的表现。一体一用,体立而后有用。光有道理而不实施不行,不掌握道理,也无从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中庸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品德。能不能做到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就一个人而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遇事有喜怒哀乐,但喜怒哀乐并没表现出来,就是中。立场是中立的,中性的,所以是“中”。

但,中的意思并不是要躲避矛盾,拒绝表态,做两头讨好的好好先生。好好先生貌似不偏不倚,实际是私心作怪,为保护自己,怕得罪人,无助于矛盾的解决,无助于分辨是非,不是君子所当为。一事当前,君子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问题在于所表达的意见要“中节”。什么是“中节”?中节就是道理之正,就是要讲原则。就是坚持不可改变的正理,就是“中庸”。古代有古代的原则,现代有现代的原则。背离原则,背离正道,就是不中节。坚持原则,坚持正道,就是中节。中了节,矛盾双方,就会心服口服,就会皆大欢喜,就能达到“和”的境界。所以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反之,发而不中节,不坚持原则,有私心,有所偏袒,就不会和,就会激化矛盾。

什么人才能做到“中节”呢?君子所发,才能中节,换句话说,所发中节的才是君子。相反的,小人所发,必不中节,同样,换句话说,所发不中节的就是小人。因此,《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做到了中庸,人与人就和了,社会就和了。孔子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为什么君子能做到中庸呢?《集注》说:“君子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无所忌惮也。”小人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不受约束,扰乱立社会秩序,危害了他人的正常生活。

“中”虽然是根本道理,但也是最平常,无处不在的道理 。要寻求这个道理,不要到别处去找,要在自身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