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读:如何对待薄弱学科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言论转摘 |
对于自己的薄弱学科,同学们的自然反应是焦虑和恐惧。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忧心忡忡等;有的同学则谈“考”色变,对考试有莫名的恐惧,并伴有食欲不振、夜不能寐等症状。在考场上,面对自己薄弱学科的考卷,有的同学双腿打战,手哆嗦得几乎拿不住笔;有的同学头昏脑涨,面红耳赤,盯着面前的考卷,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那么,面对弱科,出现这些反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心理调适中,掌握与自己交流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要确定自己是否了解自己情感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说服自己去接受这种发展规律,而不是抗拒它。
我可以用一大堆的道理来说明这些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对你的考试有百害而无一利,同学们自己也明白这些道理,但是这些道理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其实疑虑、担心、发慌和不安等都是重要行动之前的正常情绪感觉,一定程度上的焦虑十分正常,不会影响你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事实上,适度的压力和焦虑,还可以提高人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能让自己更专注,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面对自己的薄弱科目,出现恐惧心理实属正常的情绪反应,人的情绪变化有它的规律,情绪的自然变化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消失。如果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害怕或焦虑的感觉上,视之为必须排除的异物,并采取压抑和对抗的态度,结果必然会影响情绪的自然下降过程。这些情绪体验被你人为地加强,导致自己陷入焦虑的漩涡中。如果你选择任其自然,不予理睬,这些情绪反而会逐渐消退。所以,对我们体验到的苦闷、烦恼情绪无须注解,也无须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慢慢地,你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
信心,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对学习的热忱。有了信心,学习起来才更有热情、有冲劲。当然,自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知,也就是说,了解自己的强和弱、明白自己的目标、能够清楚地感知身体和思维的反应能力。
害怕薄弱学科,说明你很清楚自己的强和弱。既然一直偏科还未纠正或未纠正过来,就说明偏科对你的人生意义影响不大,和你的人生目标关联性不强。知道自己害怕的想法以及相应的身体反应,则说明你完全具备掌控自己的能力。所以说,偏科是证实了我们的自信而不是因为偏科让我们失去了自信。
那么,我们应如何增强自信,掌握自己呢?
一是直接认识并接受现实。不是“我的数学必须考好”而是“我希望数学能考得更好”。强求的意志、严格的自我控制都是让你紧张和焦虑的原罪,这些做法常常会导致你精神紧张,进而造成身体紧张。紧张总是从思想上开始的,然后直接反映到身体上,身体反应仅仅是内在紧张在外部的表现形式。所以,放松思想是解决紧张和焦虑之要。
二是改写“内心的声音”。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说话的一面和倾听的一面,能不断做自我解释的就是“内心的声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种声音都随时存在。我们会时常受到内心声音过分检查的干扰,它对我们说“注意、千万不要出错、小心”等,这些警告有时是很有意义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只会限制并阻碍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考试临近,我们需要将内心这些提示、告诫的语言删除,换上“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相信自己”“ 集中注意力,你就能成功”等积极语言。
三是在薄弱学科考试前,集中精力思考一下自己应试的具体方案,然后用一句话提炼出来。比如“放松、认真、80分”等,写下来可以帮助你明确目标。
在心理调适中,不能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除了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我们打破守旧的观念,提升看待事物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断地在方法中注入新的、合乎逻辑的、有创造性的技巧。这样做,对自己的心理调整,相信会有极大的帮助。
当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必须要参加能决定他命运的高考时,脑中总会闪过数不清的想法:可能性、机会、害怕、考试的细节等,这些想法中有对过去的懊恼、有对未来的担忧,但对此时此刻却思虑得很少。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只有“现在”才属于我们自己。“为所当为”是指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的“现在”,即集中在现在的行动上。
对于薄弱科目,我们应该如何集中在现在的行动上呢?
行动一:学习考试技巧。你先要熟悉自己薄弱科目的考试题型、每种题型的分值以及评分规则;然后明确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有得分优势,同时明确自己在哪些题型上凭借能力几乎拿不到分;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种考试策略,比如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你是先挑容易的题目做还是先挑难题做,等等。一定的考试策略对考试的得分是很有用的,所以考生要掌握一些应试的非常规技巧。
行动二:学习主动放松的方法。如果你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因第二天考的是弱科而睡不着,那你应该学会放松自己。放松反应技巧练习可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减轻焦虑和恐惧,使人保持放松状态。对大多数人而言,读闲书、听轻音乐、睡觉或闲逛等可能都是惯常使用的放松方式,但这些方法只是使你感到放松,并不能激发用来应对压力的放松反应。我们可以诱导出放松反应的常用技巧包括: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冥想、自我暗示、想象放松或者仅重复简单的词语、句子或动作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一到两种,多加练习就可以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放松下来。
净化心灵,陶冶自我
李志娟
整天都是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桎梏于名利的追逐,难得有机会坐在教室里静静地做一名学生,真好!
高三生必读:四大技法让你考场“超常发挥”
技法一:二个“学会”
1.学会正确定位。沉重的考试压力是高考最大的禁忌,而压力往往来源于考生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因此正确定位是科学应考的前提。考生在经过多次模拟考试后,对自己的水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合理的心理期望应该是把预期值定在正常发挥或者发挥到平时状态的90%,这样才有利于减轻压力,放松心态。
2.学会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人的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苏联一位天才演员N.H.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就能克服这个缺陷。他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因为剧中的人物是不口吃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后,在开考前不妨用“我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我一定能够过关”之类的话语来暗示自己;在遇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时,也可以用“这题别人肯定也不会做”来暗示并鼓励自己。
技法二:三个“注意”
1.注意时间分配。高考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平均1分钟要做1.25分值的题目。但是高考的时间可不能平均分配,要根据自己的数学水平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中等偏上水平的同学来说,可以这样安排:
①通览全卷。从发放试卷到开考铃响,一般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考生要利用这段时间初审试题。主要任务是查看题型和题量、试题的难易程度,还有试卷本身印制有没有问题等。我们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览全卷的过程就相当于磨刀,开考铃响就开始“杀题”了。
②选择题,一般有12题,由于有选项的参考,可以采用估算法、排除法、特殊值法等,因此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要控制在40分钟左右。
③填空题,一般有4题,每一题相当于一道小的计算题或者推理题,可以控制在15分钟左右。
④解答题,一般有5~6题,可用时间为55分钟左右,由于解答题的难度是从易到难排列的,因此要有所侧重安排做题时间。数学水平高的同学,可在后面的题目多花一些时间,数学水平较低的同学,则需要在前面的题目多花一些时间;
⑤检查答卷,可用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主要检查答题卡有没有填涂,有没有漏题,有没有答错位置等明显失误。更重要的是对会做的,但是没有把握的试题要重新验算一遍。特别是考卷的前三题,由于刚刚开考心理非常紧张,简单的题目也可能算错。
2.注意认真审题。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而非常多的考生为了贪快,往往像看小说一样浏览,经常导致看错题,考后追悔莫及。即使是简单题,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把题意弄清楚,以防看错条件、数据或者是答非所问。对于位置靠后的中等题和难题,更需要反复、仔细地研读,并且在研读的过程中圈画题中的重要条件,注明已知量和待求量。考生可以在题目空白处写出由已知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或者可能的解题路径;如果题目有图的,不妨把数据标到图上;如果没有图,需要自己作图的,可以在草稿纸上边读题、边作图、边调整图。
提醒:由于评卷以答题纸为依据,试卷仅在本地招办封存,因此在试卷上涂涂画画是没事的哦!
3.注意换位思考。高考试卷中总有一定比例的难题或者新题,一般来说命题者命题时是以“新题不难、难题不新”为原则的。遇到这类问题,可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命题人,那么自己要考查考生哪些知识?一些用不上的条件有什么用意?要解决这样的知识需要考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角色转换,领会命题者的真实用意,从而“投其所好”,就一定能够正确解答。
技法三:四个“先后”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容易题,再做较难题。高考试卷三种题型整体上是由易到难排列的,并且三种题型内部也是从易到难排列的,也就是说选择题的最后两题肯定比填空题的第一题难,同样,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可能比第一道解答题难。因此,考生在通读全卷后,要在头脑中快速制订解题策略,果断跳过难题,把应该得到的分数先抢到手里。当然,从易到难,也要求考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
2.先小后大。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属于小题,它们的特点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技巧性弱,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不高。因此,考生在考试时应该把简单的小题先完成,从而为分值较高的解答题预留更多的时间。
3.先点后面。高考数学解答题一般包含有2~3个小问的“渐难式”综合题,解答时可在完整读题的基础上(因为后面的问题可能对前面的问题会有提示或者验证作用),能写一步是一步。比如,可以把每个由原始条件能够推出的结论都写出来,再联合得到的结论看看能不能得到新的结论,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的问题准备解题条件,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由点及面。
4.先熟后生。同样难度的试题,考生应该先做那些知识掌握比较熟练、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攻下熟题的同时,还可以激活思维,提高思维的兴奋度,从而实现一举拿下中高档题的可能。
技法四:五个“避免”
1.避免情绪波动。当题目较难或计算量较大时,一定不能急躁,这时可以喝口水或者向窗外看一眼,从而起到平复心情、休息眼睛、整理思维的作用。此时,要想到“我难人亦难”,特别是要想着自己不是奔着满分去的,有几道试题不会也是正常的,只要自己在容易题上做到不丢分,一样能够考出好成绩。这样就能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直至考试结束。
2.避免思维定式。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大量的题海战术有时也可能导致“熟能生笨”,即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灵活性,走进死胡同出不来。
例如:(2015届江苏高考模拟题)已知实数x,y满足x>y>0,且x+y ≤2,则的最小值为
.
许多考生一看到条件“x>y>0,且x+y ≤2”都想到“线性规划”,作出可行域,但是由于多元目标函数几何意义不明朗,只能放弃。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分母和为定值的基本不等式问题。如果考试遇到这类问题必须转换思维,不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
3.避免思维漏洞。思维的漏洞是造成考生“会而不全”“会而失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拿解析几何来说,利用点斜式列直线方程,斜率不存在时要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时的前提条件是Δ> 0;过一点截距相等的直线有两条,其中一条是过原点等,都是考生容易遗漏而导致失分的地方。其他章节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考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
4.避免死缠烂打。经常有考生在走出考场时捶胸顿足地表示自己由于某题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简单的题目都没有做完,这是在高考中要竭力避免的。在遇到难题或者思维障碍点,并且久攻不克的情况下,考生必须学会放弃。
5.避免表达混乱。高考评分是以答题纸为唯一依据,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会而且要写得对,写得规范。会而不对,令人痛惜;对而不全,更是可惜。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是造成非智力因素失分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述四个“先后”的做题顺序有跳跃性,考生还要避免在答题纸上答错位置。
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就是习惯的差别
智商差距勤来补,家世落差可逆袭,脸蛋胸脯不是事,身矮亦能内增高。而习惯是跟着一个人一生的,有些习惯因为是生活最琐碎的部分,很私密,别人也无从帮你发现并纠正,久而久之,后患无穷,和他人的差距就形成了。
1、手机5%快没电又没办法立即充电时,强制自己把手机放到包里不再拿出直到可以充电,以防有紧急事务却已经打不开手机。
2、微信新添加的陌生人快速浏览朋友圈,迅速给出标签分组以确定朋友属性。
3、如果工作安排繁多,大多数是以微信来完成确认和安排的,就把和相关人的对话框置顶,完成一项就删掉一项,重要信息截图或文档记载。这样微信里剩下的对话框就是未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生活细节类:
5、想到一件事,立刻丢下手头暂时无关紧要的事去做想到的那件。
6、第二天上班要带出门的东西,在你前一天晚上想到的时候就放到你的车钥匙或者钱包旁,这样第二天当你拿这些必须拿的物件时可以看到。不要期望第二天早上匆忙中你能想起。
7、建一个播放列表,早上一睁眼就开始播放。把总时长控制在你刚好出门。歌曲一开始的舒缓,后面的节奏加快。这样,你听着歌,就大概知道还剩多长时间要出门了。
8.消费尽量用信用卡,因为信用卡有消费短信,在电脑里建立一个日常使用费用的列表,每晚把这些消费记录填进去,这样一个月就知道总开销,逐月对比。
10、想读的书看看网上热卖的有哪些同类的甚至同一主题的,挑选2-3本同时买回来对比阅读,发现其他的不同见解。
11、带着荧光笔阅读,遇到觉得重点就划出来,有心得时立刻在留白处做批注。若干年后重新阅读,连当年的批注一起读,并做新的批注。
12、读完一个章节,把书合上,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章节的内容用简短的话总结复述出来,对着镜子像上课一样说出来。
13、工作(读书,谈话)期间刻意把手机放在自己伸手拿不到的地方,保持做一件事情的专注。
15、学会统筹,把需要较长过程的事先做,比如到了公司先开电脑,让开机进程先开启,再去倒茶上厕所之类。
16、文件修改后,用新的版本记得替换掉原来的老版本,或者把老版本删掉,不要让电脑里同时出现不同的版本,当时你会记得哪个是最新更新的,但是时间长了会搞不清,方法就是电脑里永远只有一个版本。
17、无论是在上厕所,洗澡,开车,吃饭,想到什么要写的灵感,立刻打开手机用备忘录写下来。如果在开车,就用微信语音记录下来,回到电脑前整理。
19、拿到别人的名片,把对方的名字念出声来,眼睛记忆和声音记忆配合起来一同进行,对方也会感受到你努力记住他的诚意。
20、当听到对方是做哪一行的时候,脑中迅速闪过你身边哪位朋友也是做这行的,并迅速掏出手机把两人的微信拉在一起,分别介绍对方,这样两方都会感谢你的推荐。让你的新朋友记住了你,你的老朋友也再一次想起了你。
在《风雨不动安如山》中,我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师的自我拯救主要不靠外界力量,而靠自己。这本来是简单的道理。但某几位(也可能就是一位)“网友”不答应了,连续发来多条短信辱骂。我先申明,我这里是教育博客,谈的是我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不一定是真理。你不同意,我理解。我愿意接受思想的挑战。你可以写出“不幼稚不浅薄”的文字我们来探讨研究。但我不接受辱骂。只要有人格攻击的文字,我一概删掉,看也不看,想也不想。你瞧不起王君,就请别处玩去。世界大得很,你何苦在一个你瞧不起的人这儿耗费时间。骂人我不接受。你要“潜水”我也不欢迎。
现在我只正面回答一则。只是想帮助愿意改变自己获得幸福的朋友,不为颐指气使气势汹汹教训我的这位“网友”。这位“网友”斥责我:
此文充分暴露了王君骨子里的幼稚浅薄无知!还有作为体制下“特级教师”的优越感!教师个人努力就能获得尊严?简直是走狗般的谬论!所以,高考语文无论多少分,体制不变,教育就没出路!
我经历了不少学校,也有很多教师朋友,觉得此类论调在某些教师群中很盛行。其思维方式是:只要体制改变了,教育就有希望,教师的生命状态也就改变了。总之,现在的诸多问题,全在体制。
这叫“体制责任无边论”。
我们的“体制”有问题吗?当然有,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不想多说。因为挑毛病发牢骚永远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可是挑毛病发牢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了让我们更郁闷。一个聪明些的人,他思考的永远是: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的前提是你对体制问题要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我是这样想的:
首先,我只是一个小老师,我不想当官,我永远没有权力。我不仅做不了教育部长,连学校稍微能说上话的中层干部我也不愿意做,连教研组长我也不愿意做。我看到体制的问题,但我动不了体制。既然动不了,我就只能动自己。我觉得大部分老师的生存状态跟我是一样的。我们手无寸权,除了改变我们自己去应对这个世界,事实上我们不能做什么。
再退一步想,体制好的社会就能解决教师的所有问题吗?这两年我看创造了“56号教室奇迹”的美国卓越教师雷夫老师的书比较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许多人眼里,美国的体制应该算好的吧。可是从雷夫老师的演讲看来,事实上美国也不是天堂。比如雷夫说:
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艾斯奎斯:
以上的话语都原文摘自《雷夫演讲录》。
你好好琢磨一下,就会知道,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在美国也存在,可能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当然,你还可以狡辩说人家芬兰怎么怎么样,澳大利亚怎么怎么样,他们的教育比美国还好。但对不起,如果你没有本事成为芬兰人,或者澳大利亚人,你就没有太大必要拿他们和咱们比。
我们只能是中国人,所以,只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谈事说事儿。
事实上,基础教育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教育搞成这样,我想,有它自身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不是某个人的决策能够决定,也不是某个人再来一个决策就可以扭转的。就像我们不喜欢科举考试,但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科举考试还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的。至于它渐渐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让社会反思去矫正。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的生命太短暂,时间太宝贵。我们可以批判,可以揭露,可以尽情地写埋怨型的文章,控诉型的文章,但根本上又能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说体制给我们多大的压力,应试教育如何摧残师生,校长如何管理低能,传媒如何对教师不公,学生如何不听话,家长如何霸道……太多太多了,大家都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倾述,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既不能当上教育部长来个大改革,也不能让你瞧不起的那个校长下台,你一个劲儿地埋怨体制有什么用呢?
而且,这种“体制无边责任论”带来的最坏的影响就是:它容易成为我们推卸责任的借口。事实上,教育的很多问题是体制和教师的素质共同造成的,有些问题甚至主要是我们自己的专业素质不高造成的。我们要想清楚:外部体制的变化,并不能保证我们自身素质的变化。如果我们学识浅薄,体制变了,我们会马上变成渊博的人吗?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简单,体制变了,我们就能够变成聪明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吗?这一类的改变,事实上需要我们个人的长期努力,根本无需等待体制。
我现在明白,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光荣,也自有一个时代的问题。没有哪个时代是好混的。我们埋怨环境,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自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你改变了自己,也是在改变环境。
体制确实需要改革,但我们自己的“体质”也需要去强健,这也许还是更迫切的问题,更能解决当下许多难题的路径。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你瞧不起这体制,你不跟他玩了。你一脚把这个烂体制踢开,自己玩自己的。像我的朋友郭初阳,韩军等等,就是这么做的。别人也活得很好。但这样做的大前提更是自我的修炼和提升。郭初阳读了多少书你知道吗?韩军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多么深入的思考你知道吗?你没有那个金刚转,你敢揽那桩瓷器活吗?你修炼不够,本事不够,必须得在这体制里呆着,那就好好地呆着吧,牢骚发那么多有意义吗?把自己搞得惨兮兮的总像个受害者有意义吗?除了给自己给家人给同事添堵,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的生存空间确实被挤压得很逼仄了,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缝隙。那位网友认为我有“特级教师的优越感”。请他注意: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特级教师的,我是从农村开始干起来的。我能够成为特级教师,就是因为我很少埋怨环境。我总是鼓励自己“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一直在改变自己,同时也就在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一点是一点。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一根蜡烛。还是那句话,在常态情况下,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可以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当然,如果我们遇到了文革,那已经是非常态状态了,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围之类。
我注意到李希贵校长和雷夫对话谈到这样一段经历:
李希贵:
李希贵:
我还是建议那位气势汹汹的网友不要寄希望于外界的太多改变。改变自己要紧。改善自己的体质要紧。你这样发牢骚,总有一天你连“生命”这个“体制”也要诅咒:因为人生实苦活着艰难。这就是天理。你撼动不了。牢骚太盛防肠断。你自己琢磨去吧。
如果你还是坚持己见,我也理解。那你就等你的“改变了的体制”来拯救你吧。你慢慢等。我衷心地祝福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