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三瓶颈期
(2016-01-02 19:24:31)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言论转摘 |
导语:“瓶颈”一般是指个人在前进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突破了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就会一直被困在瓶颈处,体会进退两难的困窘。名师团特此为大家分享:瓶颈期的一些症状,以及如何突破的方法,希望能帮到新高三的同学。
这里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逆袭,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中等生努力三年考过一本线的经验。也许它不够炫酷,但它来自我拥有的那些大考小考的失败,来自一个一直在普通中学的普通班,但从未放弃努力与梦想的中等生。
屡战屡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我是带着失败的“标签”进入高中的。中考失利,让原本完全有实力进重点班的我落入普通班;高一上学期两次进入重点班的考试,我又都因为紧张而败北。
屡战屡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正确定位:底子薄、起点低的我,要跑赢别人,就一定要比他们更勤奋。把高中三年当成一个长跑比赛,耐力与坚持,将会助我笑到最后。
“认命”的我不再为“屈居”普通班而纠结。放平心态,不断发力的我慢慢地稳居班上前十,也因此获得科目老师更多的帮助。这让我意识到,虽然不能走进重点班,但是在普通班,我反而存在着学习的优势。我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资源,每天一点一滴地进步。
就这样,我慢慢找到了学习的感觉。高二时,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目标一本!横亘在面前的高考,似乎又突然拨云见日般重见光明。
旁观者清:中等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容易放弃。和高中三年相比,人生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懂得“用力”,是否一直都在为自己积蓄弹跳的力量。
跌跌撞撞,让我更加斗志昂扬
一转眼,到了高三。
经过之前的沉淀,我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应付新的挑战。但原本底子相对较好的理综在高三的第一次考试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其做题时间之紧、强度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最终300分的理综,我只考了区区110分,近乎是我上高中以来遭遇的最惨痛失利。
像憋了一股气,我下定决心,势必要在劣势的理科科目上有所作为。翻看高一的数学笔记,发现其中数列的内容全然不懂,只好硬着头皮一题一题去问;整理周测的理综试卷时,发现对答案一知半解,就立即找同学和老师层层求证,并将此疑难点誊抄、总结下来,以备反复温习……
很快就到了期末考试,也是第一次全市统考。考完后大家像炸开了锅似地对答案,我不敢待在他们旁边,一个人躲到角落闷头看书。直到试卷发下来:理综195——物理65,化学72,生物58。天啊!这是之前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旁观者清:在学习上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深入钻研,是成绩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平时老师发下的练习题,能做的尽量做,实在做不出来的放过,但是自己做过而又没有做对的题,在老师评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如果还是没听懂,找老师或者问同学,不管用哪种方式,一定要弄懂。
做题时,要始终记住:你是为了做下一道题才做这道题的,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做了,就要把题目搞通,多琢磨,直到把会遇到的变化都烂熟于心。
不断摸索,让我找到制胜“法宝”
很快就到了一模,二模,三模……时间像连轴转的机车,我们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我对自己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按照往年的情况,要保持在班上前五才有上一本的把握,因此英语不能丢,数理化更要提高。
之前将近大半个学期的时间,我都把宝贵的精力花在了数理化上,以致于优势的英语险些呈现危险的跌落迹象,接连不断的周测加练习,有不少惨不忍睹的失败。那段时间我挣扎过、痛苦过,好在后来慢慢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并逐渐掌握了一套自己的学习节奏,其中“交叉学习法”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种方法。当我被困在某一科的难题里时,便适时切换另一套思维做别的科目,或者干脆每半节自习课就换一科学习,这样既能及时放松头脑不至于沉溺困难中太久,又能保证各科兼顾。
对以前觉得最为困难的理科科目,我通过日积月累的复习,也逐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物理是我的薄弱环节,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琢磨,发现其实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抓住典型,注意变形”。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牢记并理解典型题,尤其是课本例题的解题思路,因为那些小题里常有“大文章”——解题时只是简化了步骤,但却融合了多条典型公式;另一方面,我们要懂得一些变形的小技巧,比如题设变换了场景为山顶,则记得公式要考虑高度“H”,这样的题做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奥妙就在于这一两个变量,特别是那些L(长度)、R(半径)、θ(角度)等,所以一定要及时总结下来。
化学其实是由记忆的知识和推测知识串联起来的“电路”,尤其是有机推断大题,前面断了思路,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判断。为此,我将高中三年的知识点绘制成“导航图”,连成点(元素)线(反应式)面(推断思路)的知识网络,只要提起线头,重点、要点便一清二楚,因此做题不要盲目,辨清考点、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
至于数学,我的办法是同一道题多看不同的解答方法,因为你会发现有的方法适用面广,考试紧张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先套上去,很有可能就打开思路了。另外要特别注意对比地学习,如指数、对数、幂和三角函数等,你可以将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表格中,对比着理解就会发现,无论哪种函数,我们要掌握的都是它的表达式、图象形状、奇偶性、增减性和对称性!最后建议大家但凡碰到函数表达式,都可以尝试自己画出函数图象来看看,这招对于思维的形象化特别管用。
就这样,我一路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终于,在阳光热辣的六月,我用理综200分,总分536分,超一本线8分的成绩回报了自己。
蓦然回首,高三似乎还在路上。无数例子证明,高三并不是人生的苦海,只要相信自己,就能达到理想彼岸。
高考寄语
借用原新东方李笑来的一句话,送给正在高考路上狂奔的你:“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仅当你按我说的去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如果你用百度搜索“学习方法”四个字,会发现约有一亿个网页。优秀、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问题只在于你是否真正想要去获取,是否有足够的执行力去不断尝试并坚持。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的臆想
一、关于“阅读”
1、阅读保护我们的头脑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温暖,来对抗这个荒唐的世界,来超脱这个丑恶的现实,来保护我们纯粹的精神和柔弱的心灵。
阅读反抗绝望,阅读抵抗虚无。
电影《超脱》里的一段台词——
“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使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系统,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2、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我认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思考和写作。后两项任务也主要是围绕第一项任务而进行的:思考和探究文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跟其他人讨论和交流。
我们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和问题的学生,归根结底都是阅读量不够:读得太少。
就阅读量来说,几本必修和选修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适当和适量的课外阅读。
阅读什么?作为统一要求的篇目,也就是指定篇目,我认为必须是绝对的经典著作。
关于深度阅读。这儿的“深度”,不是指文本要有深度,而是指阅读要有深度,也就是说,对文本要细致、深入地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阅读很重要,但思考更重要,读得多不如读得精,要培养学生细读的功夫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关于阅读计划
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乃至家长都认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本身乃至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到并不意味着能做到,能做好。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说是没有时间。确实,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业负担比较重,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了阅读,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学生在身体、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等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而微妙的变化,除了学习之外,他们其实渴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渴望与别人交流,渴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帮助和慰勉。这时,阅读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因为阅读就是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和与自己对话,同时通过一定的阅读活动的安排,比如讨论、交流,读书报告,讲座、专题研讨等等,又可以让他们与同学、教师和专家学者或作家直接对话。
那么,阅读时间如何保证?时间实际上是有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阅读兴趣和习惯的问题,有较强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总是能找到时间进行阅读,并且一点儿也不会耽误做其他事情。反之,有人中学阶段一本像样的课外书没读过,不见得就做了什么更多的事情,也就这样过来了,成绩也不见得就怎么样。这样的人到大学里,或工作以后,时间相对更充裕了,你也别指望他会读书,他一辈子不读书,还是一样忙忙碌碌。反过来,倒是爱读书的人显得不急不躁,娴静优雅。
阅读基于经验,经验归于积累,积累贵在坚持。坚持什么?这就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计划。
为什么特别强调阅读计划?
(1)有了计划,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计划本身也是对自己的约束和鞭策,便于自查和自省
(3)便于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和评估
(4)便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互相借鉴和促进
(5)由外在的约束变成自我约束,进而养成习惯,用几年时间养成一个习惯(终身阅读),并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基本设想
1、中学六年整体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每个阶段再分为三个学年,每个学年再分为两个学期。每个时间段有基本目标(必读篇目)和提升目标(选读篇目)。基本目标可以定得低一点,篇目少一点,但所有同学必须完成。每个时间段任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2、这个计划是独立于教材之外的课外补充阅读系列,可以用每周的阅读课进行检查、讨论和交流。学生阅读则用课外时间,这一点很重要。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说作业多没时间。你可以赶作业,到处补课,课永远补不完,作业永远做不完,但每天或每周必须留下一定的阅读时间。其实,这个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只是要计划好,并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3、利用寒暑假,阅读较长篇幅名著。比如《红楼梦》《百年孤独》《悲惨世界》《罪与罚》等,具体篇目可以商定,各人也可自选。
4、要向学生深入阐述阅读的重要性,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包括阅读背景、兴趣、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方案。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要定时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和调整。
5、每个学生最好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兴趣所在,深入研读和探究(与学校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各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一些专题阅读,比如读一本书或读一个人。
6、读写结合。把阅读过程中的想法、体会、认识和思考写下来,表达出来。
7、设计和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8、阅读计划制定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指导。
(1)要跟学生讲清楚这里面的道理;
(2)要让他们跟自己的父母充分交流,甚至可能要做做他们父母的工作;
(3)要让学生相互之间尽量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和借鉴;
(4)当然,还要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四、阅读篇目
分三个部分:必读篇目(指定)、推荐篇目(指导)、自选篇目。
指定篇目属于最基本的要求,人人必须做到,篇目要少而精,每个篇目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比如阅读提示和思考讨论的问题等等。按学期和假期设计。以下是我的初步设想:
时段 |
指定篇目 |
推荐篇目 |
自选 |
|
初一(上) |
《论语》选读、《小王子》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
|
初一(下) |
《动物庄园》 |
《杀死一只知更鸟》 |
|
|
初一暑假 |
《堂吉诃德》 |
《荷马史诗》 |
|
|
初二(上) |
《欧也妮 |
《简爱》 |
|
|
初二(下) |
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1) |
《红楼梦》 |
|
|
初二暑假 |
《双城记》 |
《一九八四》 |
|
|
初三(上) |
《鼠疫》 |
《我们的祖先》 |
|
|
初三(下) |
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2) |
《傲慢与偏见》 |
|
|
初三暑假 |
《悲惨世界》 |
《月亮与六便士》 |
|
|
高一(上) |
《诗经》选读、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选读 |
《安娜 |
|
|
高一(下) |
《世说新语》选读、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3) |
《布登勃洛克一家》 |
|
|
高一暑假 |
《红楼梦》 |
《圣经》 |
|
|
高二(上) |
文言故事选读、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4) |
《呐喊》 |
|
|
高二(下) |
莎士比亚戏剧选读 |
易卜生或契诃夫戏剧选 |
|
|
高二暑假 |
《百年孤独》 |
《死魂灵》 |
|
|
高三(上) |
《罪与罚》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
|
高三(下) |
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5) |
《大学人文读本》 |
|
|
附录: 电影欣赏 |
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大鱼、楚门的世界、闻香识女人、窃听风暴、护送钱斯、肖申克的救赎、一次离别、V字仇杀队、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寻找小糖人、浪潮等 |
|||
说明:
1、以上篇目只是我随意想到的,有待扩充和完善。
2、其中“中外经典中短篇小说选读”为教师自己编写,包括莫泊桑、马克吐温、契诃夫、巴尔扎克、托马斯曼、卡夫卡、茨威格、托尔斯泰、辛格、爱伦坡、马尔克斯、卡尔维诺、鲁迅、巴金、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名篇,共100篇左右。
3、其中“文言故事选读”为教师自己编写,包括古代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和文言小说,选自《左传》《战国策》《庄子》《淮南子》《聊斋志异》等著作,共60篇左右。
4、就必读部分而言,六年时间总的阅读量是,长篇经典10部,中短篇经典100篇,古文经典60篇左右,古典诗歌150篇左右。
5、以上必读篇目和推荐篇目,教师均需写出具体的阅读指导意见和要求。特别要围绕这些篇目安排适当的阅读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交流和讨论等活动。
6、以上篇目多为叙述性文本,还可补充一些经典的非虚构类文本,如《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昨日的世界》、《乌合之众》、《布拉格精神》、《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爱的艺术》(弗洛姆)、《被禁锢的头脑》、《常识》(潘恩)、《会饮篇》、《理想国》等。
五、几点想法
1、要让推进“全民阅读计划”不成为一句空话,就得先从推进“中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做起。阅读需要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六年时间足以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这个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中学语文教师身上,义不容辞。
2、这个事情并不难做,只要做起来就行。我认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能够致力于把这个事情做成,做好,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有人说,我的语文课还要不要教了?首先,这个事情并不影响你的语文教学,恰恰相反,它会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其次,你的那个语文课意义不大,不教也罢。
3、这个事情涉及到初高中六年时间,在这六年时间里,学生可能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并且就教于不同的老师,如何保证这个计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可以分阶段来制定和实施这个计划。比如说初中和高中可以分开来做,比如说,高一和高二两年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这个读书计划,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和决心,有没有责任感。当然,六年作为一个整体来做,效果会更好。所以——
4、既然是课外阅读计划,实际上跟某个具体的学校、具体的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每个学生自己就可以做;每个家长,如果他有这个觉悟和意识的话,也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个事情。只是考虑到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没有这个认识,才需要语文教师来做工作,遗憾的是,又有多少语文教师真正认识到并真正愿意做这个事情呢?所以——
5、我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行动起来,希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愿意加入到我们这个行动中来,我们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
6、最后,再次说明,以上所有内容均为我的臆想,就算是做了一个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