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字不识黄理罡
大字不识黄理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4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杜甫《蜀相》颔联之语言艺术(三)

(2008-07-02 08:45:18)
标签:

文化

分类: 压箱底货

 

(六)入声的编排

古汉语里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唐诗旋律靠平仄来支撑,诗人为了更丰满地传达出自己的生命体验,总是把平仄安排得抑扬顿挫,使之恰好和自己的情感一致。特别是入声,这是一种短促、爆破性的发音,诗人常用它来显示自己诗作情绪之抑郁和激荡。叶嘉莹说得好:“诗是吟哦的,韵字及其声调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四声(引者按,这里“四声”应是指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不能混用,诗歌是从体式的形成上就受到了吟诵之影响的。”[1]

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里面,就有“碧”、“色”、“隔”、“叶”四个入声字。如前文所言,“碧”对“黄”,一入一平,一快一慢,一短促一绵长,都为这空自春色、枉然好音的环境作了一番解读。吟这两句诗时,“色”、“隔”、“叶”三个入声字迅速地串连一起,彼此的时间距离落差比后面的“黄鹂空好音”要少得多。杜甫通过这样的入声字安排,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思意蕴贯穿于诗中,并使之联结为一个整体,语气急促跳跃、镜头快速转换、思绪大幅起落,到诗人怅然若失地听见黄鹂的好音,其笔触和思绪又延缓下来了。“中国的好的诗人,特别是能够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深远而又强大的兴发感动作用的那种诗人,一般也都是非常善于吟诵的诗人”[2]。《蜀相》颔联里对于入声字的编排运用,足可证明杜甫正是这种“好的诗人”。

(七)虚字的妙用

杜甫作诗精于炼字,其律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特别是使用副词来传达诗歌的神情韵味,疏达流畅,延宕有致,“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3]。以虚字入诗,极有难度,诗评家历来有此一说。如宋范晞文在《对床夜雨》卷二里说:“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4];明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也指出:“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5]。而杜甫妙用虚字,且“用得好极了”。

“‘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6]杜甫于诗题“蜀相”而不题“武侯祠”,是有深意的。他要写的不是武侯祠堂,而是诸葛亮这个人,并且以自己的心灵感触去契合诸葛亮内在的情绪气韵和传承下来的“鞠躬尽瘁”精神。倘若单单只写武侯祠堂的雕像壁画、屋檐柱角,那就流于俗套,不是诗圣奇思妙笔了。所以,在选景上,他偏向于选择具有生命底蕴的景物。不但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予以抒发,锤炼出精妙的虚字使情思与景致有机地融为一体。一个“自”字,写出碧草虽昭示着春色,却不过是孤芳自赏、无人问津,就如杜甫自己屡屡在宦海浮沉,郁郁未成大志。而“空”字,更是用得妙极。诗人此时四十八岁,他深知自己行将老矣,却仍为一介布衣野士,而自己为之追求奋斗了一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已不可能实现。所以感叹:“黄鹂叫得多么好听啊,可惜转瞬间就消失了,我又有什么心情继续听下去呢?黄鹂的好声音是空,我的功绩是空,心中也是空。其实,‘频繁天下计’何曾不是空,‘两朝开济’又何曾不是空啊。最后落得‘出师未捷’的结局,大业未成,终归是空。”故而诗尾,他会“泪满襟”,不觉突兀,而更显动人了。金圣叹曾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7]如果用“看”、“听”之实来替代“自”、“空”之虚,此诗就失却了原来空灵沉郁之神采。杨义曾作比喻:“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应该有自己的‘眼睛’,而且应该有自己的骨骼、血肉、筋脉……虚词带有更多的肌理性。虚词给实词的形体,附加上某种形式,包括形体行为存在的情态、程度、格调、语气、倾向与相互关系。它的使用,给诗的肌体增加了筋脉,增加了弹性。”[8]杜甫对虚字的妙用,显示了他在汉语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中华书局,20081月第1版,第165页。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中华书局,20081月第1版,第170页。

[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2版,239页。

[4]范晞文:《历代诗话论作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8页。

[5]李东阳:《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76页。

[6]陈才智:《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杜甫》,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月第1版,第91页。

[7]金圣叹:《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8]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78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