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蜀相》颔联之语言艺术(一)
(2008-07-01 22:59: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压箱底货 |
论杜甫《蜀相》颔联之语言艺术
摘
关键词:《蜀相》;颜色词;格律;虚字
一、引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安史之乱还未平复。杜甫在官场奔波大半生后,对政治已倍感失望。“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1],他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结束了四年的颠沛流离,携带家眷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次年闰四月,唐肃宗改元为上元。时年四十八岁的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筑草堂,定居下来,享受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成都附近有很多名胜古迹,杜甫是一个喜欢登临游览、注重亲身体验的文人。他特地拜谒了武侯祠,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堂,柏木森森,春色碧草,好音黄鹂,杜甫在这片大好春光中,怀着仰慕之情,一路觅到坐落在成都南郊二里多的诸葛亮祠,探访了这位叱咤于乱世三国的“千古第一贤相”,并把自己对先贤的崇敬、怀缅、惋惜之情,与景致互融,寄怀诗端,写就了这首堪称古今臧否蜀相的第一佳作。
二、分析
《蜀相》诗从寻觅武侯祠堂写起,接以祠堂外围环境的精致刻画和描写,继而转入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和颂扬,最后为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而抒发自己感叹爱惜之情。全诗大开大阖,气魄宏伟,诗意盎然;语言流畅,描写细腻,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议论深刻,抒情真挚;其起承转合,法度完备,笔墨淋漓,统体浑成,可谓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之典范。周汝昌形容此诗“雍容整肃,牢壮深沉……托怀叙事,意备于两联;即景写心,谓为神馀于四韵:评者有谓此真七律之正宗。‘正宗’之事,非吾所知为七律中十分完整十分精警之范例,或不夸也。”[2]
周先慎曾评价杜甫的诗作“不刻意求精求巧,而是不争字句之工而字句自工,他的诗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3],此可谓精当之语,并无夸饰,从《蜀相》的颔联即可见一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联历来不曾得到评家读者的真正重视,但就全诗而言,此联不仅具有描写武侯祠堂景致之功效,更熟练地运用到颜色词、格律编排、锤炼虚字等语言艺术技巧,融合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能充分体现杜甫的创作技巧和立志风骨,为全诗的思想情怀开拓出了更深入和广阔的层次与境界。
(一)首颔的承接
随即,杜甫摇动镜头引导着观众的视角由远及近,把长镜转换成特写,观察这片钟灵宝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首先抓住“碧草”这一景物。碧草与森柏,同为青绿色系;况此碧草为“映阶”之碧草,可见碧草茂密,足以掩映台阶,与翠柏遮藏古祠产生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映阶”、“隔叶”分承“祠堂”、“柏森森”之起,如此笔法,可谓通达圆浑,真切不隔,体现了杜甫这位天生的大自然摄影师选景的高明眼界。
(二)对仗的工整
对仗之于律诗的颔颈二联是必须的,“它的好处为匀称、平衡、圆满及兼具映衬之效用……常常是诗人们借以增加诗歌韵味的一种方法。”[4]杜甫在这里撰对不但形式工整,而且内容丰赡。“映阶”对“隔叶”,前者映盖祠堂,亲近圣地,后者隔透叶影,萧散自然。“碧草”对“黄鹂”不但颜色对比鲜明,而且植物对动物,一静一动,凸显勃勃生机。“春色”对“好音”,最为精彩,从视觉上描绘了养眼醒目的景致,在听觉上也为读者提供了形象立体的悦耳感受。
这种包含了一亲一疏、一静一动、一视一听的全方位多触觉的铺写,充分证明杜甫是描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能手。面对包含着人文特质的大自然景致,他写出了这个斑斓多姿、色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各种事物的特色,这是诗人自身对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投注感情的思考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