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杜甫《蜀相》颔联之语言艺术(一)

(2008-07-01 22:59:41)
标签:

文化

分类: 压箱底货

论杜甫《蜀相》颔联之语言艺术

 

  要:杜甫在羁留四川期间,留下了很多动人诗篇,其中《蜀相》更是为历代所传颂和推崇。诗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不只是充分体现诗人创作技巧的单纯写景句,更是在篇章结构、修辞方法、炼字编排等语言艺术上,对于诗歌的主题开拓和情意表达,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关键词:《蜀相》;颜色词;格律;虚字 

 

一、引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安史之乱还未平复。杜甫在官场奔波大半生后,对政治已倍感失望。“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1],他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结束了四年的颠沛流离,携带家眷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次年闰四月,唐肃宗改元为上元。时年四十八岁的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筑草堂,定居下来,享受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成都附近有很多名胜古迹,杜甫是一个喜欢登临游览、注重亲身体验的文人。他特地拜谒了武侯祠,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堂,柏木森森,春色碧草,好音黄鹂,杜甫在这片大好春光中,怀着仰慕之情,一路觅到坐落在成都南郊二里多的诸葛亮祠,探访了这位叱咤于乱世三国的“千古第一贤相”,并把自己对先贤的崇敬、怀缅、惋惜之情,与景致互融,寄怀诗端,写就了这首堪称古今臧否蜀相的第一佳作。

 

二、分析

《蜀相》诗从寻觅武侯祠堂写起,接以祠堂外围环境的精致刻画和描写,继而转入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和颂扬,最后为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而抒发自己感叹爱惜之情。全诗大开大阖,气魄宏伟,诗意盎然;语言流畅,描写细腻,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议论深刻,抒情真挚;其起承转合,法度完备,笔墨淋漓,统体浑成,可谓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之典范。周汝昌形容此诗“雍容整肃,牢壮深沉……托怀叙事,意备于两联;即景写心,谓为神馀于四韵:评者有谓此真七律之正宗。‘正宗’之事,非吾所知为七律中十分完整十分精警之范例,或不夸也。”[2]

周先慎曾评价杜甫的诗作“不刻意求精求巧,而是不争字句之工而字句自工,他的诗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3],此可谓精当之语,并无夸饰,从《蜀相》的颔联即可见一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联历来不曾得到评家读者的真正重视,但就全诗而言,此联不仅具有描写武侯祠堂景致之功效,更熟练地运用到颜色词、格律编排、锤炼虚字等语言艺术技巧,融合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能充分体现杜甫的创作技巧和立志风骨,为全诗的思想情怀开拓出了更深入和广阔的层次与境界。

(一)首颔的承接

    《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门见山写蜀相的祠堂坐落在成都城郊以外、柏木森森之处。这就如电影拍摄中的远景,杜甫像一个摄影师运用一个长镜头给观众交代了武侯祠堂周遭的环境。它在柏树枝叶树干的掩藏下,既提高了游人寻觅的兴致,更增添了一份庄严的神圣感。

随即,杜甫摇动镜头引导着观众的视角由远及近,把长镜转换成特写,观察这片钟灵宝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首先抓住“碧草”这一景物。碧草与森柏,同为青绿色系;况此碧草为“映阶”之碧草,可见碧草茂密,足以掩映台阶,与翠柏遮藏古祠产生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映阶”、“隔叶”分承“祠堂”、“柏森森”之起,如此笔法,可谓通达圆浑,真切不隔,体现了杜甫这位天生的大自然摄影师选景的高明眼界。

(二)对仗的工整

对仗之于律诗的颔颈二联是必须的,“它的好处为匀称、平衡、圆满及兼具映衬之效用……常常是诗人们借以增加诗歌韵味的一种方法。”[4]杜甫在这里撰对不但形式工整,而且内容丰赡。“映阶”对“隔叶”,前者映盖祠堂,亲近圣地,后者隔透叶影,萧散自然。“碧草”对“黄鹂”不但颜色对比鲜明,而且植物对动物,一静一动,凸显勃勃生机。“春色”对“好音”,最为精彩,从视觉上描绘了养眼醒目的景致,在听觉上也为读者提供了形象立体的悦耳感受。

这种包含了一亲一疏、一静一动、一视一听的全方位多触觉的铺写,充分证明杜甫是描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能手。面对包含着人文特质的大自然景致,他写出了这个斑斓多姿、色彩缤纷的世界里面各种事物的特色,这是诗人自身对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投注感情的思考结晶。




[1]《秦州杂诗二十首》,《全唐诗》第四册卷二二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20页。

[2]周汝昌:《诗词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92页。

[3]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39页。

[4]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