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写一本供领导干部阅读的经济学讲义,于今回忆,萌生此念头是在25年前。当时我在中央党校主讲西方经济学,有一次下课后学员告诉我,他们读过不少经济学教材,可由于原来是学理工,隔行如隔山,经济学不容易看得懂;还说听我一堂课,胜读十年书。这后一句无疑是恭维话,当不得真。不过也点醒我,应该写一本让非专业读者能够读懂的教科书。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或者参与经济决策,或者主理一方经济。这些年我行南走北到各地调研,时常听到人们议论:某某领导懂经济,某某领导不懂经济。怎样才算懂经济呢?老百姓看的当然是实惠。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大家肯定认为你不懂经济。而若让我说,懂不懂经济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基本经济理论,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
1997年,我投石问路,尝试写了一本《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不料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一月销售了10万册。后来又写《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仍是一印再印。“与官员谈”系列一共写了8本,前后用了差不多10年时间。所幸的是,这8本书写下来,不仅让我了解了领导干部的阅读需求,也找到了与他们讨论经济问题的交流方式,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写完“与官员谈”后我意识到,领导干部不仅需要懂得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2005年至2010年,我又用了5年时间写《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至此万事俱备,正要开工动笔,校委却安排我到教务部工作,后来岗位又几经变动,忙忙碌碌,写作计划搁置了10
年。
不过这10年我并未停止做研究,2015年我再次对西方经济学的疑点逐一甄别补正,次年出版了《经济学反思》;2018年又出版了《经济学分析》,其实这两本书也都是为写《讲义》所作的准备。今年3月我卸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终于有时间可以完成这个酝酿已久的写作计划。年初以来,我闭门谢客,足不出户,从早到晚写,昨天午夜总算写完了最后一章。
回头再简单说说我这本《讲义》。首先,结构体系肯定与现有教科书不同。我按照“三个假设、三个原理、三个方法”的框架,构造了一个新的结构体系。全书共20章,前10章主要讲微观经济学原理,后10章则是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这样从微观推导宏观,目的是为了让宏观分析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避免宏观与微观脱节,成为“两张皮”。
在讲解方式上,《讲义》也不同于现有的教材。说过了,本书是供领导干部阅读的。根据这一定位,我尽量不用或少用数学,而是直面领导干部的困惑,结合案例用经济学原理作破案式分析。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就是想向读者示范如何用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自己在中央党校任教近30年,与学员朝夕相处,知道他们的困惑所在,这是我写《讲义》得天独厚的优势。
许多读者反映经济学教材不好懂,我想对此作一点解释。国外经济学教材是一种“集大成”的写法,将亚当.斯密以来的各种理论皆汇集在一起,不仅内容庞杂,而且相互打架的地方也多。如萨伊定律说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而凯恩斯说供给不能创造需求;维克塞尔说利率是政策工具,而费雪说利率不是工具;马歇尔说需求定律是基本规律,可同时又说存在例外。如此等等,非专业读者当然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我在写《讲义》时,一方面力求对经济学原理作准确讲解,同时又重点指明每一理论原理成立的约束条件与适用范围。在我看来,经济学的许多理论貌似对立,而且有些观点也的确是错的;可大多数理论观点不同,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约束条件与适用范围不同。要是明白了这一点,理解经济学也许就不那么难。读者可试着读一下我这本《讲义》,看看能否帮上你。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书是为领导干部写的,同时也适合企业家和从事经济工作的朋友阅读。经济学专业学生读这本书,我不保证你考试能得高分,但一定有助于你对经济理论与经济现象的理解。我自己是过来人,当年我求学时遇到的困惑,恐怕也是你今天的困惑。能为年轻学子释疑解惑,于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此书即将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