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货币职能看货币政策取向

(2020-04-08 15:11:47)

    最近关注学界关于货币政策的讨论,发现今天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很少提及货币职能。难道是货币政策与货币职能无关?当然不是。在笔者看来,货币政策不过是货币职能在宏观层面的拓展,讨论货币政策若离开了货币职能无疑是舍本逐末。我作此文将基于货币职能,重点分析货币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怎样选择?

    众所周知,人类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是交换规模扩大后需要货币协助,才渐渐出现了货币。由此见,货币的职能就是为了协助商品交换。读者可翻阅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都说货币职能是5项:价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而这5项显然皆是服务于交换。

货币的职能既然是服务于交换而非刺激经济,那么为何要有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通常是指“利率、法定存准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控货币量的三大工具。马克思说过:货币需求量=社会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能够知道货币需求量,货币按需求供给即可,央行何需用货币政策操控呢?

从源头追溯,应该是与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有关。在维克塞尔之前,经济学家皆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增减只会影响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商品的比价。1898年,维克塞尔出版了《利息与价格》一书,并首次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理论。维克塞尔指出,货币不仅是交换媒介,同时也有储藏功能。一旦货币被储藏,商品供求失衡会造成经济波动,所以货币是“非中性”的。

维克塞尔还分析说:由于货币非中性,要想让商品供求恢复均衡就得用利率调节价格。 他的论证逻辑是:当货币借贷的“实际利率”低于实物借贷的“自然利率”时,企业有利可图会扩大贷款(投资),投资扩大会推高生产要素价格,而要素价格上涨,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又会拉动消费品涨价,于是价格形成了一个向上累积的过程;反之价格会向反方向变动,形成一个向下累积的过程。

于是维克塞尔得出结论: 由于货币的存在,实际利率往往会偏离自然利率,因此要保持价格稳定,就必须适时调控实际利率,让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时下学界流行的利率工具论正是由此而来,且货币政策工具已扩展为“利率、存准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非中性论”提出后,维克塞尔声名大振,熊彼特称他是“瑞典的马歇尔”、“北欧经济学的顶峰”, 而且还引发了一场规则权变的大争论。其中一派是以凯恩斯为代表,倡导所谓相机抉择的权变政策。凯恩斯说,经济活动仿如一条有着荣枯周期的河流,货币供应是闸门,为平抑经济剧烈震荡,政府作为守闸人应根据河流状况适时关闭或开启闸门

    然而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股反对权变的旋风从美国刮起。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研究发现,从货币供应变化到价格总水平变化之间有两个时滞期:货币变化需在6—9个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变化;而收入变化后要再过6—9个月才会引起价格变化,正由于存在12-18个月的时滞,使得央行调控货币时要么过松,要么过紧。而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加大经济波动。

     是的,权变政策的确容易让经济陷入循环怪圈:为减少失业增加货币供应利率下降投资扩大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利率反弹投资收缩失业增加。所以弗里德曼指出,政府与其手忙脚乱操控货币供应,倒不如实施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增长率稳定在与经济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

    对“权变”与“规则”之争,不知读者怎么看,我认为要对此作定判首先得弄清货币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若为了稳定币值(物价),那么就应选择“简单规则”;若为了短期刺激投资,“权变”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可问题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此问题显然涉及到货币职能。前面说过,货币的职能是协助交换。从交换角度看,货币政策的重点当然是稳定币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战后20年,欧美由于实施权变政策,结果到上世纪70年代普遍陷入了滞胀。为摆脱“滞胀”,1975年前后当时世界主要工业七国有五个实施简单规则货币政策,并且成功控制了通胀;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更是惟简单规则是瞻;美国前总统里根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把“简单规则”作为控制货币供应的重要依据。

    回到理论层面看,“货币非中性论”其实存在诸多疑点。首先,维克塞尔说实际利率偏离自然利率并不成立。庞巴维克讲,利息是货币时差之价;而货币理论大师费雪则将利息定义为不耐(急于消费)的代价。两人表述不同但意思相近,利率取决于社会的不耐程度,与借贷品是实物还是货币无关。既如此, 实际利率怎会偏离自然利率呢?。

再想深一层,利率也不能调节价格。经济学讲得清楚:某商品涨价是由于该商品供不应求;而价格总水平上涨,则是因为货币供过于求。这是说,利率既不决定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不能影响价格总水平。照维克塞尔的分析,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会扩贷。可我要问:央行若不多发货币企业何以扩贷?此时降低利率又怎能拉高要素价格?可见,“货币非中性论”是错的。

最后说货币政策选择。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美国大举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中国则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稳健”当然不是“权变”。最近中央强调;稳健货币政策要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用一句话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是稳定币值而不是对经济强刺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