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政策:规则与权变之争

(2007-01-24 13:01:59)
    货币政策的“规则”与“权变”之争,曾经轰动一时。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调的凯恩斯主义,倡导“相机抉择”的所谓“权变”政策,在他们看来,经济生活仿如一条有着荣枯周期的河流,而货币供应就是一道闸门,政府作为“守闸人”,应时刻根据“河流”的荣枯状况,相应地关闭或开启“闸门”,从而达到平衡货币供求、缓解经济波动的目的。
    由于凯恩斯主义一直是战后经济学领域的“主流”,因此,“权变”的货币政策自然在西方各国大行其道。但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一股反对“权变”的理论旋风从美国东部刮起,高举这支反旗的领袖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掌门人”、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这位个头矮小但思想超卓的经济学家,雄辩滔滔地对凯恩斯的“权变”政策进行了批判。
    弗里德曼认为,“权变”政策不仅事实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经济活动的大起大落。据此,他力主政府放弃传统的“权变”货币政策,而建议用一种预先制定的对货币投放有约束力的“规则”取而代之,比如,把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劳动力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这就是所谓著名的“简单规则”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在“宁要单一规则”,不要相机抉择“的争论中,弗里德曼搬出的第一个致命武器,是用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说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往往会使经济更不稳定。他通过对历史大量统计资料的考察和实证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只有在经历了一个易变的、长期的“时滞期”后才能够作用于经济。具体地说,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变化到经济生活中反映出这种变化之间,存在着两个“对滞”: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在6—9个月以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在名义收入和产量受到影响之后,平均要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生效的时间往往要经过一年或一年以上。
    正是这12-18个月的时间滞后效应,所以弗里德曼说,中央银行难以掌握成功实施权变政策所需的必要信息,无法准确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向,更不用说去把握现实社会对货币政策作出反应的时间和程度,这样,政府在扩大和收紧货币供应量时,就难免会做过头或不到位:要么对经济刺激过度,要么紧缩过度,从而导致与最初愿望相反的结果, 更加促成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
    弗里德曼还指出, “权变”的货币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时期内控制利率和失业率,待这一短暂的时间一过,利率和失业率便会迅速反弹,货币政策非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引发物价上涨和失业增加的恶性循环。因为政府通过调整贴现率、变动法定准备金,或者在公开市场业务增加货币供应,虽能在短期内压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扩大就业,但经过一年半载,至多两年,随着厂商和居民户开支的扩大,人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从而不仅使人们对货币量的需求增加,而且使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随着需求大于供给,物价水平必然上涨,结果就会使原来下降的利率重新上升。
    特别是人们预料物价将继续上涨时,贷款人会要求、而借款人也愿意付给较高利率,于是利率将回升,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样,通货膨胀愈发严重,利率上升趋势就会愈加强烈,厂商的投资热情将会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发生萧条。政府只得又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压低利率、刺激投资和缓解失业,结果又会在奏效于一时之后重回老路,形成货币供应量扩大——利率下降——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利率反弹——投资收紧——失业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怪圈。
    由此可见,政府要但当好“守闸人”并非易事,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与其手忙脚乱不讨好,还不如无为而治,制定出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投放增长的比例规则,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反而可以使物价水平趋于稳定,使经济的大幅波动得到抑制。那么,这一货币投放增长的比例如何确定呢?弗里德曼的分析是:现实中的货币量增长的比例应当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部分是适应物价上涨的需要,另一部分是适货币量能和劳动生产率作出同比例的增长。这样,货币当局在确定货币供应量时,只需盯住两个指标: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人口和劳动力增长比例,并把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控制在这两个指标之内。
    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估算提出,在美国,每年需要增加货币1%或2%以配合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再加上年产量平均增长约为3%,若再考虑到劳动力的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会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等因素,美国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可定在4%—5%。弗里德曼说,这种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政府为货币供应确定的一条稳定航线,只要货币当局始终遵循这条航线,那么,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有可能成为现实,经济活动的大幅度波动才能可能得以避免,有利于各种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货币环境也才能得以建立。
    由于凯恩斯主义的“权变”货币政策无法解决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局面,从1975年开始,世界七大工业强国中已有五个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瑞士、西德、日本则被认为是由于实行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而控制了通胀;当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更是惟“简单规则”是瞻,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所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也把控制货币供给量作为主要项目。现代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这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足可窥其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