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有个“不死鸟”的神话,说的是一只鸟在烈焰中如何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类似的故事,在东方佛教里,称作凤凰涅槃。战后日本经济,就如同那“不死鸟”,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而且人均增长幅度,一度达到美国的9倍。世人在艳羡之余,不禁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曾推动日本经济高增长?
早在50年前,美国人就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当时,日本经济崭露头角,年增长率达到22.8%,而美国经济增速却年年放缓,这引起了美国人的不安。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对1929—1948年美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这19年中美国经济增长,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8%,其余52%,分别来自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知识进展,其中,科技的贡献率,最高时竟然达到39%!可是到了50年代,这一比率却逐年下降。而远隔重洋的日本,经济之所以蒸蒸日上,正是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上,一步步追了上来。
日本能有今天的实力,靠的是技术引进起。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相对不足,二战又留下一个烂摊子,如果关门搞建设,别说强国富民,短期内想恢复元气都很难。古人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日本政府在困境之中,找到了一条生路—贸易立国:进口原料,出口产品,靠赚取两者之间的价差,求生存、谋发展。可是,要把产品打出去并不容易,二战刚结束,周边国家对日本恨之入骨,而西方国家的市场,又是美国货横行天下。而且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断了日本的对外技术交流,日本国内的民用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很难拿出象样的产品。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实现贸易立国,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来,边学边干,借脑生财。
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在科技发展方面,一直推行吸收加改进的“收获型”战略。这一战略有两个特点。一是“小科学”“大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尖端技术开发,日本人无心为之,原因很简单,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多、风险大,不如让给西方人去搞。但对实用技术,特别是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日本人却不放过。1950—1972年间,日本引进技术的代价是36亿美元,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科研经费的1%,但它的实际价值,却是引进费的55倍。到60年代末,日本与欧美的技术差距已基本消除,在钢铁、汽车、家电、机器人等产业,日本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收获型”战略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技术的商业价值,在离产品最近的地方下功夫。半导体技术本是美国人的发明,美国用它造飞船、造导弹,日本人却把它制成电子表,进军瑞士手表市场,做成傻瓜相机,挤占德国相机市场;美国的太阳能刚刚走出实验室,日本人便生产出太阳能计算机,并很快风靡全世界……日本企业界戏称,这些技术是“美国开花,日本结果",得来全不费功夫。
日本人信奉“综合就是创新”,对国外技术不是照搬照抄,简单摹仿,而是博采众长,结合日本实际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特色。本田公司是日本的著名企业,靠生产摩托车起家。1952年公司组成考察组,走遍主要发达国家,花了几百万美元,搞到几十种最新发动机样机,回国后经过数百次试验,造成世界最好的发动机。3年后,本田摩托就占领了国际市场。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引进了300多项新技术,他开发的电视机,每个零件技术都是人家的,甚至连线路图也是买来的。尽管每卖出一台电视,要交付专利费用1000多日元,但带来的收益却是专利费的上百倍。
“收获型”科技发展战略,使日本仅用了20年时间,就赶上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但到了70年代中期,这条路却走到了尽头。日本人突然发现,自己已同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重引进、轻研究,重应用、轻基础,日本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科研体系,科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强烈的危机感促使政府调整思路,决定走“播种型”科技发展道路,并于1980年正式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
"科技立国"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科研体制,形成自主开发尖端技术的能力。自80年代开始,日本的科研、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美国。日本政府专门设置科学技术厅,组建国家基础研究中心,建立产、学、研官民一体化的科研体制,鼓励企业设立研究机构,自主开发新产品。通产省还出台优惠政策,对各公司推出的创新产品,可以得到研究费用25%的减税待遇。应该说,这些新的科技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80年代末,日本的技术出口,比10年前增加了9.6倍,其中尖端技术产品所占比重1989年达到32.1%,超过欧美所有发达国家。尽管日本的经济规模只及美国的一半,但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已超过美国,并在世界贸易总额其中占17%的份额。90年代初,日本每年获专利34万件,占全世界的1/4,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世事如棋。20世纪最后10年,当日本人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蓄势多年的美国,却一飞冲天,在全球掀起了IT产业的浪潮。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日本人节节败退,加上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大有兵败如山倒之势。技术创新这台发动机,是不是该“大修”了?日本人发出了疑问。但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他们认为,科技立国战略没有错,问题出在体制上。科技创新需要人,需要资金,更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环境。政府对科技投入不少,但管得太宽、太细,民办机构的科技创新,始终热不起来;国家把居民的投资引向储蓄,使风险大、收益高的高科技产业,难以寻到资金支持;企业文化推崇的是敬业奉献,冒险、创业意识日渐泯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的,是清除积弊,重建科技创新体制。
令日本人稍感宽慰的是,几届内阁先后承诺,要拿出当年白手起家的劲头,全力扶持高科技产业,在新的世纪,重振经济雄风。的确,科技曾经为日本创造过奇迹,不过日本人更希望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他们能继续成为赢家!
前一篇:保护粮价不如支持休耕
后一篇:农业补贴不是对农民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