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迪奥斯卡潜规则 |
分类: 【原创★娱乐视点】 |
导读: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在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塞缪尔-古德温剧院举行发布会,学院主席汤姆-谢莱克揭晓奥斯卡提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11项提名,超越了他之前《卧虎藏龙》拿到10项提名的纪录。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林肯》则获得了12项提名,奥地利大师级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杀入最佳导演角逐阵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传记片《林肯》在本届奥斯卡大热,与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提名数旗鼓相当。但获得提名并不能代表获奖也多,斯皮尔伯格曾经在1986年凭借《紫色》获得过11项奥斯卡提名,但最后颗粒无收,也是惨痛的败绩。为何会如此结果呢?奥斯卡为何年年有冷门迭爆这里面到底有何原因呢?

奥斯卡颁奖礼看起来是群贤毕集的地方,实际上“潜规则”也有不少。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你不小心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了,可能会永远与这个万众瞩目的奖项失之交臂。

当我们粗略盘算这些奥斯卡的“潜规则”时,也不难发现其中一些颇具吐槽价值的地方。奥斯卡最基本的十大“潜规则”是什么?第85届奥斯卡颁奖会不会面临如此境地呢,下面不妨回顾和等待一下吧。

潜规则一:科幻玩不转
奥斯卡对科幻片的轻视是首当其冲的。《星球大战》败给《安妮·霍尔》、《E.T外星人》败给《甘地传》、《阿凡达》败给《拆弹部队》正是载入影史的三大著名惨案。而连最佳影片提名都没入围的经典科幻片更是罄竹难书:《第三类接触》、《银翼杀手》、《异形》、《终结者》甚至09年上映的新版《星际迷航》在奥斯卡将最佳影片提名数扩充到10个之后仍不能入围。
潜规则二:恐怖无奖项
惊悚片同样是奥斯卡嗤之以鼻的类型。被誉为影史上最好的惊悚片《驱魔人》当年在提名10项的情况下仅拿到两个小奖;而大师库布里克的恐怖片名作《闪灵》甚至连一个提名也没拿到。更不必说美国经典恐怖系列《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和一票活死人电影了,它们的主创估计对奥斯卡想都不敢想。比如那三部影史上最著名的三部科幻片:《星球大战》、《E.T外星人》和《阿凡达》都是当年土星奖的最佳影片。另外科幻片与惊悚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成分较低。这两个类型的电影均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团队作业:一部科幻片的成功往往有很大程度上对新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比如《星球大战》尝试了当时最先进的环绕声系统;而《阿凡达》则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3D技术热潮这些“新鲜玩意儿”都是年龄偏大的奥斯卡评委根本提不起兴趣的。
潜规则三:喜剧演员基本悲剧
大洋彼岸的诸位喜剧演员一定羡慕身在港岛的周星驰。虽然后者经常调侃自己只是个“死跑龙套的”,但他能在香港这一亩三分地的“金像奖”里凭借两部无厘头喜剧片既拿影帝又拿导演奖,还可以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用一个《功夫》就轻松踹飞王家卫、杜琪峰这样的顶级大导演。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彼岸的“金像奖”上,就相当于本·斯蒂勒凭借《热带惊雷》击败了大卫·芬奇、克里斯托弗·诺兰横扫奥斯卡,只需想一想就是个比任何喜剧都荒诞的事儿。
上古时期喜剧界的“一代宗师”查理·卓别林都没能拿到奥斯卡的任何重要奖项,可想而知学院对于喜剧类型和喜剧表演的轻视。

杰克·莱蒙潜
规则四:奥斯卡短暂的获奖者
杰克·莱蒙是为数不多喜剧演员出身的奥斯卡获奖者。即便如此,相比其他笑星同行,杰克·莱蒙已然无比幸运,但当他形容自己相隔18年才获得第二个奥斯卡奖时仍然倍感心酸。而同样是两任影帝,杰克·莱蒙却对他亲自教导过的后生凯文·史派西无比羡慕——因为凯文·史派西作为非喜剧演员获得与杰克·莱蒙同样的成就仅仅用了四年。

潜规则五:青年才俊肯定没戏
就拿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少才本·阿弗莱克在拿到金球奖时,颇有指向性地提了一句在奥斯卡、金球奖双双出局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小本形容后者为“当世奥森·威尔斯”。这个形容一方面肯定了安德森的导演天赋,一方面也为后者连年得不到与其水平相符的奖项肯定而鸣冤。要知道处女作即奉上“影史最佳影片”《公民凯恩》的奥森·威尔斯是终身未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他的作品甚至从未进入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几乎从那时起,奥斯卡对如奥森·威尔斯般年少成名的电影人就开始有意无意打压。即便如斯皮尔伯格、马丁·西科塞斯这样如今的“宗师级”导演在佳作频出的年代,也都曾屡遭奥斯卡的打击。
潜规则六:前途渺茫有可能抱憾终身
可能是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们看不惯比自己儿子年龄还小的人获得奥斯卡肯定吧,当下的奥斯卡对青年才俊们的打压实在是有增无减。正值创作巅峰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至今连一个导演奖提名都没拿过。而昆汀·塔伦蒂诺、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韦斯·安德森这些已逐渐步入中年的导演,还在等待着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奥斯卡导演奖。谁是下一个马丁·西科塞斯?谁又会成为终身抱憾的奥森·威尔斯呢?

潜规则七:奥斯卡外语“打客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也并不能掩盖美国主流社会对外国文化和有色裔雇工的排斥。仅就奥斯卡来说,这种或多或少的歧视都是显而易见的。“西德尼·波拉克、托尼·理查德森、约翰·G·艾维尔森、弗雷德·金尼曼”这四个名字有多少影迷耳熟能详?无论你知晓与否,他们便是曾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中分别击败“黑泽明、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四位大师的导演。这当然不能说前面四位导演的获奖作品就一定不好,只是大师们全部凭借外语片参与角逐总是给人一种“打客场”的感觉。截止到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可以凭借一部纯粹的外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或最佳影片奖。上届获奖者《艺术家》虽然出品方是法国公司且电影是由法籍主创拍摄完成,但它的默片字幕和少量对白全部为英语,其故事背景也是在美国好莱坞,才能讨得奥斯卡评委的喜爱。

潜规则八:非本土影人机会少
演员方面,肤色是阻碍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奥斯卡褒奖的重要指标。虽然黑人演员近些年来逐渐开始获得与他们对好莱坞贡献相同分量的奖项,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黑人演员也都受到过不小轻视。比如直到奥斯卡成立的第73个年头,才有黑人女演员获得影后的殊荣,以至于获奖者哈莉·贝瑞一上台便失声哭诉道:“我们为此等待了几十年!”更可想而知拉丁裔和亚裔演员演员的地位有多低下了。曾分别在单届奥斯卡横扫9项及8项大奖的《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未曾拿到过任何表演奖提名,这种情况在“横扫奥斯卡”的其它获奖电影中极为罕见,只因那两部电影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由华人和印度人担当。
潜规则九:不迎合奥斯卡上的品味
曾有媒体问过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到奥斯卡的丹尼·保尔有什么获奖秘诀,这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爽快地回了一句:“秘诀是拍片之前别去琢磨奥斯卡的品味!”的确,很多时候你都难以搞清楚这帮平均年龄接近古稀的奥斯卡评委究竟在想什么。比如有时他们会因为某部影片受到欧洲电影节的青睐而选择对它有意忽视。比如科波拉曾经在五年拍摄的两部金棕榈获奖影片《对话》和《现代启示录》在奥斯卡奖上都只是拿到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奖,与他凭借前两部《教父》在颁奖礼上的风光场面相去甚远。而一旦和好莱坞对着干的独立电影再获欧洲电影节肯定,导演们就更别想在奥斯卡上有所作为了。

潜规则十:奥斯卡与欧洲审美变化多异
当然,奥斯卡也有它的可爱一面。比如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失意的电影又会悄然成为潜力股。奥利佛·斯通的代表作《野战排》当年强势杀入西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影片质量高出其它影片一个档次的情况下惨遭苏联政府施压而最终无缘金熊奖。然而海外失意的《野战排》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却轻松问鼎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成就了名导奥利佛·斯通电影生涯的第一个辉煌。之前提到的科恩兄弟于07年携新作《老无所依》去曾对他们分外慷慨的戛纳影节时,曾意外落得颗粒无收的下场。而翌年的奥斯卡奖就像是决心要为此鸣不平一样,颇为意外地褒奖了这部黑色暴力的独立电影。长久以来,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奖的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仅仅维持在一部:分别是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的《马蒂》,同时获得柏林金熊和奥斯卡的《雨人》,以及同时获得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的《哈姆雷特》(1984年版)。奥斯卡与欧洲审美的差异化路线选择仍在继续。

奥斯卡颁奖礼看起来是群贤毕集的地方,实际上“潜规则”也有不少。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你不小心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了,可能会永远与这个万众瞩目的奖项失之交臂。

当我们粗略盘算这些奥斯卡的“潜规则”时,也不难发现其中一些颇具吐槽价值的地方。奥斯卡最基本的十大“潜规则”是什么?第85届奥斯卡颁奖会不会面临如此境地呢,下面不妨回顾和等待一下吧。

潜规则一:科幻玩不转
奥斯卡对科幻片的轻视是首当其冲的。《星球大战》败给《安妮·霍尔》、《E.T外星人》败给《甘地传》、《阿凡达》败给《拆弹部队》正是载入影史的三大著名惨案。而连最佳影片提名都没入围的经典科幻片更是罄竹难书:《第三类接触》、《银翼杀手》、《异形》、《终结者》甚至09年上映的新版《星际迷航》在奥斯卡将最佳影片提名数扩充到10个之后仍不能入围。

惊悚片同样是奥斯卡嗤之以鼻的类型。被誉为影史上最好的惊悚片《驱魔人》当年在提名10项的情况下仅拿到两个小奖;而大师库布里克的恐怖片名作《闪灵》甚至连一个提名也没拿到。更不必说美国经典恐怖系列《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和一票活死人电影了,它们的主创估计对奥斯卡想都不敢想。比如那三部影史上最著名的三部科幻片:《星球大战》、《E.T外星人》和《阿凡达》都是当年土星奖的最佳影片。另外科幻片与惊悚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成分较低。这两个类型的电影均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团队作业:一部科幻片的成功往往有很大程度上对新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比如《星球大战》尝试了当时最先进的环绕声系统;而《阿凡达》则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3D技术热潮这些“新鲜玩意儿”都是年龄偏大的奥斯卡评委根本提不起兴趣的。

大洋彼岸的诸位喜剧演员一定羡慕身在港岛的周星驰。虽然后者经常调侃自己只是个“死跑龙套的”,但他能在香港这一亩三分地的“金像奖”里凭借两部无厘头喜剧片既拿影帝又拿导演奖,还可以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中用一个《功夫》就轻松踹飞王家卫、杜琪峰这样的顶级大导演。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彼岸的“金像奖”上,就相当于本·斯蒂勒凭借《热带惊雷》击败了大卫·芬奇、克里斯托弗·诺兰横扫奥斯卡,只需想一想就是个比任何喜剧都荒诞的事儿。


杰克·莱蒙潜
规则四:奥斯卡短暂的获奖者
杰克·莱蒙是为数不多喜剧演员出身的奥斯卡获奖者。即便如此,相比其他笑星同行,杰克·莱蒙已然无比幸运,但当他形容自己相隔18年才获得第二个奥斯卡奖时仍然倍感心酸。而同样是两任影帝,杰克·莱蒙却对他亲自教导过的后生凯文·史派西无比羡慕——因为凯文·史派西作为非喜剧演员获得与杰克·莱蒙同样的成就仅仅用了四年。

潜规则五:青年才俊肯定没戏
就拿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的少才本·阿弗莱克在拿到金球奖时,颇有指向性地提了一句在奥斯卡、金球奖双双出局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小本形容后者为“当世奥森·威尔斯”。这个形容一方面肯定了安德森的导演天赋,一方面也为后者连年得不到与其水平相符的奖项肯定而鸣冤。要知道处女作即奉上“影史最佳影片”《公民凯恩》的奥森·威尔斯是终身未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他的作品甚至从未进入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几乎从那时起,奥斯卡对如奥森·威尔斯般年少成名的电影人就开始有意无意打压。即便如斯皮尔伯格、马丁·西科塞斯这样如今的“宗师级”导演在佳作频出的年代,也都曾屡遭奥斯卡的打击。

可能是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干部”们看不惯比自己儿子年龄还小的人获得奥斯卡肯定吧,当下的奥斯卡对青年才俊们的打压实在是有增无减。正值创作巅峰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至今连一个导演奖提名都没拿过。而昆汀·塔伦蒂诺、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韦斯·安德森这些已逐渐步入中年的导演,还在等待着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奥斯卡导演奖。谁是下一个马丁·西科塞斯?谁又会成为终身抱憾的奥森·威尔斯呢?

潜规则七:奥斯卡外语“打客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也并不能掩盖美国主流社会对外国文化和有色裔雇工的排斥。仅就奥斯卡来说,这种或多或少的歧视都是显而易见的。“西德尼·波拉克、托尼·理查德森、约翰·G·艾维尔森、弗雷德·金尼曼”这四个名字有多少影迷耳熟能详?无论你知晓与否,他们便是曾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中分别击败“黑泽明、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四位大师的导演。这当然不能说前面四位导演的获奖作品就一定不好,只是大师们全部凭借外语片参与角逐总是给人一种“打客场”的感觉。截止到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可以凭借一部纯粹的外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或最佳影片奖。上届获奖者《艺术家》虽然出品方是法国公司且电影是由法籍主创拍摄完成,但它的默片字幕和少量对白全部为英语,其故事背景也是在美国好莱坞,才能讨得奥斯卡评委的喜爱。

潜规则八:非本土影人机会少
演员方面,肤色是阻碍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奥斯卡褒奖的重要指标。虽然黑人演员近些年来逐渐开始获得与他们对好莱坞贡献相同分量的奖项,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黑人演员也都受到过不小轻视。比如直到奥斯卡成立的第73个年头,才有黑人女演员获得影后的殊荣,以至于获奖者哈莉·贝瑞一上台便失声哭诉道:“我们为此等待了几十年!”更可想而知拉丁裔和亚裔演员演员的地位有多低下了。曾分别在单届奥斯卡横扫9项及8项大奖的《末代皇帝》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未曾拿到过任何表演奖提名,这种情况在“横扫奥斯卡”的其它获奖电影中极为罕见,只因那两部电影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由华人和印度人担当。

曾有媒体问过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到奥斯卡的丹尼·保尔有什么获奖秘诀,这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爽快地回了一句:“秘诀是拍片之前别去琢磨奥斯卡的品味!”的确,很多时候你都难以搞清楚这帮平均年龄接近古稀的奥斯卡评委究竟在想什么。比如有时他们会因为某部影片受到欧洲电影节的青睐而选择对它有意忽视。比如科波拉曾经在五年拍摄的两部金棕榈获奖影片《对话》和《现代启示录》在奥斯卡奖上都只是拿到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奖,与他凭借前两部《教父》在颁奖礼上的风光场面相去甚远。而一旦和好莱坞对着干的独立电影再获欧洲电影节肯定,导演们就更别想在奥斯卡上有所作为了。

潜规则十:奥斯卡与欧洲审美变化多异
当然,奥斯卡也有它的可爱一面。比如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失意的电影又会悄然成为潜力股。奥利佛·斯通的代表作《野战排》当年强势杀入西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影片质量高出其它影片一个档次的情况下惨遭苏联政府施压而最终无缘金熊奖。然而海外失意的《野战排》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却轻松问鼎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成就了名导奥利佛·斯通电影生涯的第一个辉煌。之前提到的科恩兄弟于07年携新作《老无所依》去曾对他们分外慷慨的戛纳影节时,曾意外落得颗粒无收的下场。而翌年的奥斯卡奖就像是决心要为此鸣不平一样,颇为意外地褒奖了这部黑色暴力的独立电影。长久以来,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奖的电影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仅仅维持在一部:分别是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的《马蒂》,同时获得柏林金熊和奥斯卡的《雨人》,以及同时获得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的《哈姆雷特》(1984年版)。奥斯卡与欧洲审美的差异化路线选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