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迪农村大学生农转非说不校园 |
分类: 【原创★青葱校园】 |
在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曾被称为“鲤鱼跳龙门”,因为这意味着能够将户口迁往大学所在地的城市,变成“城里人”,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当下中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农村户籍的“红利”渐增,越来越多的农家学子开始对“农转非”的机会说“不”。
“户籍管理制度严格,出来容易进去难,等到大学毕业再回迁,通常会很麻烦,甚至迁不回去。”至今仍是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周梅老家在浙江宁波,经济发展快,福利政策比较好,每年每个户口的分红就有1万元,如果迁出户口,4年里仅分红损失就达4万元。在浙江,即便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学生,也情愿在原籍保留户口。“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考上大学都不迁户口,因为村里每年都有集体经济和土地征用金的分红,这些分红都是按照户口来分的。”一直将户口保留在龙游县农村的邱微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户籍牵动的利益链条越来越长,其中包括承包地、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农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大都市圈周边的农村更为明显),计划生育管控下相对宽松的生育指标等。
据介绍,浙江全省已推行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清产核资,量化为股权,均摊到村民身上。农村孩子决定不愿意“农转非”的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国西部省份也有发生。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古浪县的张弘德现在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去年入学时他没有“转户口”。他说,主要原因是如果迁出户口,他低保份额就会少一份。张弘德家里有3口人,父亲已去世,自2008年开始每月享受450元(每人150元)的低保。此外,如果户口不迁出还可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由县教育局直接办理,每年6000元,毕业后十年还清,这比入学后申请学校助学贷款要容易些。张弘德所在的班里100个学生,70%来自农村,以西部农村省份居多,但转户口的不到十个。“很多同学并未看到城市户口在上学期间以及日后择业的明显实惠之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认为,农村大学生选择农村户口是一种理性的利益选择,和农村户籍利益链条越来越长相比,城市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上依旧不足,户籍背后的福利覆盖不平衡依旧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