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文学高鸿报告文学窦铁成 |



楔子:“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2年,粤北山区迎来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高寒山区气温降至0℃以下,部分路面结冰,异常寒冷。京珠高速公路开始修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担了广东境内某标段的系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金牌工人”窦铁成被点将前去增援,带领电力安装试验班对工地遇到的难点进行攻关处理。
接到任务后,窦铁成日夜兼程,带领大家进驻没门没窗、水泥地面尚未铺好的变配电所。寒风凄凄,潮湿阴冷。工程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法国某公司的产品。面对这些国外设备,窦铁成只能通过翻译过来的资料边学边干。为了尽快弄懂这些法国运来的设备,他们躬身在山沟里的变电所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很快便完成了安装任务。
然而,就在进行交工送电前的空载实验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变压器开关不断跳闸。
在场的人员不知所措,目光全都投向窦铁成。
窦铁成冷静地翻开图纸,对每一个节点详细地测电阻值、测电流、测绝缘,可故障还是排除不了。业主埋怨他们安装技术有问题。一时,整个施工工地上的人心里都不是滋味。此刻,窦铁成的心里也在翻江倒海:以自己负责那么多工程,施工中还没有出现过安装质量问题。然而这是国外进口设备,许多图纸都是外文,难道真的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经过一番严格检查,窦铁成发现一切安装程序都达到施工标准要求,只剩下总控空气开关这最后一关的检查了。面对这个法国设计的巨型开关,窦铁成反复观察。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窦铁成将这个情况向公司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并向业主提出与设备供应方——法国有关产品供货公司联系,让他们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理问题。公司领导认为事关重大,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把安装的技术标准做到位,有关数据要百分之百准确,不能有半点差错。因为一旦把这个信息发送出去,不但是我们公司与业主、与法国设备产品供货公司打官司,还涉及到中国与法国技术上的声誉啊!”窦铁成很肯定地做出法国供货方在设计数据上有问题的判断。公司要求业主向法国某公司发出了产品定值有差错的电子邮件,要求厂方派技术人员来施工现场核实。厂方很快回复:“我们的产品很精密。有问题?不可能!一定是你们施工队安装的不标准。”业主把邮件复转给窦铁成团队,要他们再作进一步核实。窦铁成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不是法国设备设计方面的问题,我愿承担专家往返机票及相关一切费用!”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中方几次督促下,对方不得不派设计工程师前来施工现场查看。
法国设备专家来到现场,带着傲慢的姿态听完翻译介绍,非常自信地表示他们的产品绝不会有问题,应该是安装方面存在问题。窦铁成让翻译转达要与法国专家交流的意愿,法国专家问翻译:“他是干什么的?”翻译回答:“是中铁局的一名工人。”法国专家不屑一顾地说:“他有什么资格和我交谈?叫你们的工程师来吧。”窦铁成听后笑着对翻译说:“你给他讲,中国工人也能和他探讨他们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用事实说话,用数据验证。”通过翻译,窦铁成把几天来测算的各种数据,空气开关有关部件的电流量,电流衰减速度的数值以及发现的疑点,一一说给法国专家,明确表示厂方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请厂方打开开关调整有关数值,使开关在规范的运动下正常工作。法国专家在认真听取窦铁成有关数据和理论分析后,脸上的表情渐渐转变。专家拿着窦铁成测算的数据反复核实和分析,不得不承认空气开关的设计数值上有疑点,同意让中方打开开关做时间数值的调试。
现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围成了直径十米大的一个圈子,包括专家在内的几百双眼睛盯着窦铁成和他的徒弟们。窦铁成头戴褪了色的安全帽,身穿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黑瘦的脸颊上挂着眼镜。他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拆卸,空气开关经过调试和总装进入到分离式接线环节,马上就要合闸了。大家明白,如果在调整后空气开关再跳闸,证明人家法国生产设备没有问题,那就把人丢大了!这不但丢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人,而且丢的是中国铁路工人的人啊!
时间在一瞬间似乎凝固了。大家屏声静气,期待着窦铁成合闸的那一刻。
在大家热切的注视下,窦铁成用力将调整后组装的空气开关合闸,控制电屛柜上的指示灯瞬间星光闪烁,在场的所有人欢呼雀跃。法国专家拉着窦铁成,竖着大拇指连声说道:“GOOD!GOOD!”还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中国工人——了不起!”
1956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7周年的日子,窦铁成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并没有让知识在窦铁成身上得到太多的延续。那个年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自幼聪颖好学的窦铁成,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就插队到了农村。
1972年,窦铁成初中毕业回到渭北老家务农,再苦再累,当医生的父亲送给他的“开卷有益”的话却始终记着。在农村的那些年,窦铁成见什么都学,除了铡草外,所有的农活都会做。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在那时的农村,窦铁成却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自幼喜欢读书,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处借书学习,了解电器原理知识,东家灯不亮了,西家电线断了,他都主动跑过去帮忙,渐渐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安灯接线维修电器的能人。那时的窦铁成或许并没有想到,今后自己将与电结下不解之缘,成为“电工”行业的翘楚。
1979年,中铁一局向社会招工,窦铁成报名参加考试,结果被录取了。参加工作之后窦铁成才知道,自己在农村学会的那些东西都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电力专业知识自己一窍不通。上班不久,窦铁成就发现,那些技术不高,干不好活的人总是被人瞧不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让人看得起的工人。然而因为新来乍到,有的老职工在操作设备时,一到关键时候就把他支开,不让看。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没知识,没技术,就会被人瞧不起。”面对窘境,窦铁成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学习。要学的东西太多,常常是头天所学的,第二天又忘了。窦铁成采用“笨”办法,白天学,晚上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施工和技术要点,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这个行为成了他受用一生的习惯。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他已记下了9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200余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学到后来,窦铁成闭上眼睛,电力原理、电路流程像放电影似的从脑中闪过。慢慢的,他心中渐渐有了底,这些笔记也在许多施工中派上了大用场。很快,窦铁成在同来的一拨工友中,活干得既快又好,在数百名员工中脱颖而出。
1980年7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一局电力技术培训班。同班同学都是各单位的佼佼者,也有直接推荐来的工长。当时,他感觉压力很大。“笨鸟先飞”。抱着这个死理儿,窦铁成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星期天,其他学员或探亲访友,或聚会玩耍,他依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苦读。在此期间,除了春节之外,窦铁成没回过一次家,哪怕是农忙时间。他给在乡下务农并带着孩子的妻子写信说:“我不回去了,我要抓紧每一天时间多学习。”凭着这股钻劲,7个多月的培训结业时,窦铁成拿到了全班电力考试的最高分。就这样,窦铁成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从一个乡下后生变成一个熟练的电力工人。
一位哲人说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久,属于窦铁成的机会终于来了。(北)京山(海关)压煤改线上施工,窦铁成第一次接触电力技术工作。巧在窦铁成和工长住一个工棚。工长见这个小伙子好学,又有理论,就试着问:你能不能干技术活?窦铁成自信道:那我试试看!工长见窦铁成这般自信,就把一个小变电所的安装工作交给了他。
凭什么?有些老工人为此发牢骚,还有几个老工人专门找工长闹情绪呢。
不知不觉中,窦铁成与两个工友照着图纸施工,半个月后就完工了。之后又去给其他小组打了一次增援。
后来,他很感激那位工长,给了他施展技术的平台,让他一个小后生露了一手。
1983年,在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施工时,因为工班没有技术员,老工长先给窦铁成一张图纸,说:“你去试试,考考你,看你这‘钻头’有多硬——看图纸,走出电路二次原理图。”窦铁成看完图后,利索地将各类电路怎么走说得头头是道。工长听后心服口服,放心地说:“好好干,把好技术关。”初担重任,可不能丢人,得拿出硬功夫!窦铁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房里,对照专业书籍,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路、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细细研究设备如何安装,设备如何安置、电缆怎么走。窦铁成回忆说:“我把7套加起来一寸半厚的各类不同技术图纸齐齐地画了一遍。”4个多月,工程通过了验收,窦铁成这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整个工程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4个多月的艰辛换来的荣誉,坚定了窦铁成做一个有知识的好工人的信念。他一头扎进电力专业的知识海洋里,尤其是电子技术、机电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他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消化。先后购买了《高等数学》、《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大量书籍。窦铁成工作以来,微薄的收入除了寄回养家,全被他用来买书了。那段时间,他先后花费上万元买了三大箱子专业书,他把这些书当作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地搬迁到哪儿,书就跟着搬到哪儿。那些年他很少回家,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无暇顾及,两个孩子出生都没有回去。工友们打趣说:“老窦把书搁眼前,把老婆撂一边。”
在同事的眼里,窦铁成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书呆子”——除了干活,绝大部分时间手不释卷,甚至在施工完毕转移地点时,他在火车上看,在汽车站候车时也看。难得回到家里,人家串门谈家常,他把自己圈在家里继续看,以至有人开玩笑问:“你是回家来探亲呢还是来学习啊?”
窦铁成的一位领导说:“他看书能笑出声来。”
这个书,不是小说,而是电力书。许多人感到奇怪,电,是个多么抽象的东西;电力学,是门多枯燥的学科,窦铁成怎么能乐在其中呢?
的确,电,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摸不着头脑、支离破碎的世界。但对窦铁成来说,电,是一个绚丽的、完整的、“看得见”的真实世界。他说:“我这个专业就跟福尔摩斯探案似的,要靠推理。像继电保护,一级、一级按逻辑顺序排列,你设计它的时候要遵循逻辑关系。声信号、光信号的设计也是这样。我们找故障原因的过程也是推理。”换句话说,每当窦铁成运用推理,成功地找到了故障的症结,他就立刻享受到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快感。点倒第一块,哗地,所有的骨牌全都按既定的顺序倒下,形成可爱的图案。
1991年,在京山压煤改线唐北车站施工,窦铁成开始接触调压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当时,他对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笨鸟先飞,他晚上一回宿舍,就翻阅相关参考书籍进行补课。有一天晚上,他叫来工友一块分析研究,最后,工友困得直打哈气,他只能自己研究了,直到凌晨2点左右,才弄清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那一刻,他非常激动,竟不由自主地大喊了一声。那位工友被惊醒了,埋怨道:“你是不是犯了神经病!”
窦铁成的工作笔记整整装了四大箱。那些笔记本有的因年代久远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无一例外的极其工整,上面记录着关于数字、绘图等技术问题,以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间或还有他的一些心情日记。这是他工作40余年来的“履历”,也是他自学成才的丰厚“证据”。
工友们都知道,窦铁成随身不离“三件宝”:工具包、笔记本、数码相机。每天工作之余,他都要将技术要点和其他工作记录在笔记本上,便于分析总结。详细的纪录,成为重要的原始数据资料。工友回忆说,窦师傅的高徒、大学生赵亚平有一次和窦师傅干完了一段工程,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已把工程的有关细节忘了。恰巧,有关部门要他写该段工程的技术总结,可一些数据他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只好问窦师傅。果然,还是窦师傅的笔记帮了他的忙。
现在,窦铁成的徒弟、工友们深受他的感染,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和他一样的好习惯,不管在哪里施工,都随身带个小本记工作笔记。
窦铁成说:“学习没有终点,做一个有知识、技能强的好工人也没有终点。”1999年,单位财务部门配备上了办公电脑,一下引起了窦铁成的好奇。他请求财务人员说:“你把钥匙给我,晚上我给你看守办公室,我要学电脑,一举两得。”就这样,已经四十多岁的窦铁成每晚钻到财务室里,从辨认一个个字母,掌握一个个功能开始,练打字、写总结,钻研CAD制图软件。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磨砺,终于使窦铁成练就了直接用电脑设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成为中铁一局3万名工人中掌握电脑绘图的第一人。
不断的学习使窦铁成一直走在新技术的前沿。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连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我国电力变配电所经历的几次升级换代,窦铁成都精通在手,了然于胸,未曾有丝毫落伍,始终是企业掌控运用新技术的引领者,被誉为西铁一局的“电力专家”、“金牌工人”。
2008年4月25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做过一期《金牌工人——窦铁成》的节目。主持人董倩问道:“窦师傅,看你的履历,你的学历也不是很高,为什么能做到别人对你的敬重?而且还有人把你叫做´金牌工人',我们只听说过有金领、白领、蓝领,但是我第一次听说有´金牌工人',你怎么理解´金牌'这两个字?”窦铁成坦然答道:“我觉得对我冠以´金牌工人'这个名词并不确切。”董倩问为什么?窦铁成说我觉得我还不是金。董倩说那你告诉我什么是´金牌工人'?你理解的´金牌工人'是什么样?窦铁成说:“我觉得在技术领域和学习科学技术这方面永远也不会达到金的。”董倩问:“´金牌工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人?”窦铁成说:“´金牌工人'应该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工人,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工人,我是这样理解的。”董倩说:“你觉得你还不够格吗?”窦铁成说:“不是说我不够格,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顶峰。”董倩问:“什么是顶峰?存在顶峰吗?”窦铁成回答道:“不存在顶峰,我认为技术领域永远没有止境。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像我这种情况太多了,这么多的一线工人,他们都很优秀。我想我这个´金牌工人'只是一个人们所说的众星捧月。”董倩问:“为什么是众星捧月?为什么会把你捧出来?”窦铁成说:“这个事情我也分析了,我只是离人们的视线比较近一点。月亮在宇宙中并不是很大的一个星球,它还要借助太阳的光,夜空中的许多星星都比它大。月亮之所以那么明亮,是因为离我们太近了。”
多么朴实谦逊,悃愊无华啊。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兢兢业业,潜心所从事的事业,一丝不苟,才能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长为出色人才。
“老窦是技术‘大拿’,有绝活”。在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窦铁成“名头”不小。多年不间断的学习,让窦铁成成了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 “120”——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老窦的手机号码,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1988年,西安到安康的铁路建设正忙,窦铁成所在的铁一局电务处秦岭电管队负责为国内第一长的秦岭隧道施工供电。
一天电闪雷鸣,大雨磅礴,电管队在秦岭山上的四个变电所接连跳闸,电全断了,可值班人员急得却总也找不到故障点,无奈,便电话求助远在几十公里外在西安出差办事的窦铁成。
当时西安也突然停电,窦铁成正在办公点办公,他点着蜡烛,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图纸,胸有成竹地通过电话指挥现场值班人员排除了故障。
“神了!”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这样评价。
老窦事后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四个变电所,有三个我都干过,情况很熟,情况全在我脑子里装着呢。”
2008年3月8日,达成线金堂变电所提速改造工程施工快完的时候,公司总经理和民锁陪同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到现场检查工作。现场员工都佩戴着“技术员”、“电力工”的胸牌。只有窦铁成带着“技术顾问”的胸牌。
领导与员工挨个握手,和民锁握到窦铁成,看这个老工人胸前佩戴着与众不同的牌子,就好奇地问,是不是正式工?收入怎样?有没有上岗证?
窦铁成挺直了腰板回答说:“我有四个证:安全监察证、电力工操作证、技师证、国家技术监督局发的试验员证。”听了回答,和民锁高兴地直拍老窦的肩膀,连声道:“不错!不错!!”
2008年4月14日,内蒙古境内东乌铁路棋盘井配电所突然跳闸断电,窦铁成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就从5000多条线路中找到了出现问题的那条线路,从而及时恢复了电力通讯,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行。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到家,要做到极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窦铁成经常对徒弟这样说。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二字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息。“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体现的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舍身取义,勇于奉献”的大国精神,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7年,中国最长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供电施工开始了,某家单位承包了供电任务。电务公司从下属单位抽调了三十来个人组成了电管队,作为施工队来给人家“打工”,具体负责隧道施工的供电和线路维护。
西康铁路电力建设任务下达时,点没建,图纸先到了。负责施工的窦铁成连续几天、在办公室白天晚上地研究图纸。有一天傍晚,他看图入神了,竟忘了办公室桌上插着电源的电热杯水已熬干了。
别人上厕所路过他工作的办公室,闻到一股焦糊味,就试着敲门。他回过神来,发现桌子已被烤出了一个黑窝窝。
电管队当时非常困难,当年外欠款40万元,员工收入低,制度不健全,人心涣散。
针对以上现状,领导让窦铁成负责订立一套制度并进行考核。
窦铁成先从整章建制入手,出台了《综合考核办法》,内容囊括设备的运行、维修、安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连卫生等项目也纳入了其中。这项制度出台后,他逐项严加落实。
然而制度开始运行的时候并不顺利。
刚开始,员工们以为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并未放在心上。
考核中,窦铁成将每个变电所看得很细,所内的电缆沟,都看了一遍,看是否有烟头、垃圾等可燃物落入。对容易出现隐患的设备上的小螺丝,他一个一个上一遍。
制度规定,考试成绩公布后要补考,再不及格者停发当月奖金。尽管奖金的数额不是很大,但个别考试不及格的员工还是急了,纷纷找到窦铁成求情。
有位员工,补考后还是不及格,得了58分,按制度要扣发当月奖金。这位员工请来窦铁成的熟人、机关部门的领导前来说情,窦铁成都一一回绝了,他说,这关乎制度,制度定了,就要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的技术和业务都稳步提高了,学技术的风气日渐浓厚,每一次,人人几乎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有一次,窦铁成到青岔变电所例行春检,在地沟里发现了一条施工时留下的草绳。按规定,地沟里不允许遗留杂物。
年轻的所长是窦铁成的徒弟,马上向师傅承认错误,希望他能看在师徒情分上对他们网开一面。
窦铁成正色道:“你们其他方面做得不错,但地沟里有杂物就违犯了规定。你是我徒弟,执行制度要从你开始。我只能得罪你了!”为一条草绳,每个人被扣了好几百元,扣得大家实在心疼。要知道,那时候工资都不高。但从草绳的事出了以后,这个所每个人都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把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到了位,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偏差。
“标准”是窦铁成一直坚持的,因为坚持,“窦铁成标准”使他参与的很多工程获得了“免检”的待遇。1996年,窦铁成参加京九铁路施工建设,淮滨变电所是他在京九线上的第二个变配电所,工程监理方验收时,得知是窦铁成带人干的,当下表示“免检”,让他们直接送电。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是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道工序,往往在偏僻荒凉的野外,吃住行都不方便,经常还得抢工期,属于高危行业,特别需要吃苦耐劳精神。东乌铁路第四项目部负责人魏宁彬回忆起和窦铁成的第一次合作:1993年,在丰准线施工,窦铁成是班组长、魏宁彬是技术员。为了完成窑沟一号和二号隧道的照明工程,窦铁成钻进隧道后就没有出去。原来他嫌驻地到工地相距40分钟的路程太远,不利于抢工期,就把工具和生活用品搬到隧道里,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露头,他们就进了隧道,晚上天黑了才出来。在隧道里,每天他们都是在石缝里接渗出来的水泡方便面吃。“就把饭盒放在铁轨上,然后跪到砧木上,爬到砂石上。就这样,因为吃饭的时候中间没有停的环节,饭盒也不洗,往那儿一扔跟着就去干活。就是这么几个人轮换着,循环着,你吃着,我上去打眼儿。实在太累了,在避车洞里把设备包装板摞起来当床打个盹。”窦铁成说。40多天时间实现顺利完工后,窦铁成走出隧道,原本黝黑的脸色竟然变得灰白。
2001年,从西安到南京铁路电力上施工时,中铁16局一个变电所遇到变压器环流故障,铁道部西康总指电管所问窦铁成如何解决。窦铁成将数据输入电脑分析,立刻找出问题结症。设计院一位工程师感到惊讶:“你怎么能用电脑分析出来?是不是有专用软件?”窦铁成只是笑笑。
原来,窦铁成一直用电脑分析每日每月报表,分析故障却是头一次,他是根据多年经验,学习电脑,并准确地分析出故障原因的。
几十年来,窦铁成每年奔波在各工点的时间在11个月左右。他宿舍床头的箱子里,安全帽、工作服、洗漱用具、书、常用药品一应俱全,单位有事,随时准备开拔。窦铁成成了公司离不开的宝。领导说,这注定了他像个消防员一样,到处救火。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要加工成长短不等、角度各异的连接导线。按照传统做法,既费时,工艺还不美观。窦铁成大胆设想,利用现场的废料,设计制作了一套煨弯器,一下子提高工效近5倍。
京山、京秦、京包、兰新、西延、京九、西康、西南、乌鞘岭、达成、浙赣等铁路建设和京珠泰赣等高速公路建设,都留有窦铁成的汗水和心血。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将知识、技术创造性地用于工程,解决难题,就会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窦铁成秉承的,也是他坚持的。参加工作以来,他勤于思考,善于结合所学,主动攻关新课题,解决新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和节约成本浪费近1800万元。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