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汉江水》《汉中日报》2020年6月17日

标签:
高鸿略阳端公戏汉江 |


“东山应来西山和,放声唱起薅草歌。唱歌不为别的啥,只为解乏人快活。心里高兴手脚快,除草保苗粮满坡……”
来到木匣沟村的时候,首先传来的是一阵亮瓦瓦的歌声。歌声清澈明快,像碧绿的汉水泛着涟漪,一波一波涌向前方。阳光把山野涂成缤纷的色彩,与农舍屋檐下金灿灿的玉米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歌者名叫谢林山,今年57岁,是木匣沟村党支部书记。久居山里的人多显年轻,谢书记也不例外。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洋溢着一团暖暖的喜气。
“我们木匣沟村在半山腰上,头顶龙池山,脚踩嘉陵江,东临宁强县马家湾村,距离略阳县城有37公里。这个村子有196户,700余口人。脱贫攻坚前有贫困户105户,五保户1户,现剩11户。这些村民居住分散,大部分相距几百米,有的相距甚至有10多公里远呢。目前有58户异地搬迁,住在了山下比较平缓的地方,条件比山上好许多。本人初中毕业,从1995年开始便任村支书,一晃20多年都过去了。”谢书记介绍了木匣沟村的基本情况,也介绍了他自己。他语速有些快,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要用心才能听懂。
龙池山海拔1600米,木匣沟村的位置大概在900米左右,到山顶还有一段距离。山势险峻,沟壑纵横,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了半天才爬上来。很难想象公路修通之前,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谢林山说扶贫攻坚之前,村民主要收入就是在山上采药材、蘑菇、木耳等,山大沟深,加之交通十分不便,去山下一趟得大半天。
“这几年政府扶贫的力度非常大,农民种地、养殖、务工、教育都有补助,看病有合疗。每年各种补贴平均每户有1万元。上面拨给木匣沟村的扶贫资金有20多万,加上中药等项目,扶持将近30万元呢。”谢林山说。
“您山歌唱得很好啊!嗓音又脆又亮。平日里经常唱歌吗?”
“唱啊!山里人居住分散,交通又不便,有啥事都是吼一嗓子。年轻人谈恋爱也是对山歌,用歌声传达爱情呢。”谢林山说。
“刚才进入村子的时候,看见那里搭起了舞台,村里要来什么演出队吗?”我好奇地问。
“哪里呀!是我们自己的演出队。听说你们要来,专门表演给你们看的,哈哈!”谢林山乐呵呵地说。
“那您一会也要唱吗?”
“——唱!当然唱啊!大家都唱,呵呵。”
心中于是便有了一份期待,想看看这些深居在大山里的村民们如何唱歌的。
基本情况介绍结束后,谢林山带着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几处地方。以前的土坯房都已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平房。家家屋檐下都挂着金灿灿的玉米,有的还挂着火红的辣椒,给秋日的山村涂上一抹靓丽的色彩。
文艺表演很快就开始了。先是一声嘹亮的歌声响起,接着是二重唱,一声比一声高亢、鲜亮。这时谢山林与另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歌者走上舞台,开始飙起高音。那声音高亢嘹亮,峨峨汤汤,有穿云裂石之奔放,空灵明净,响遏行云。龙池山给了他们一副好身板,也给了一副好嗓子。接着是一出傩戏。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但从舞者生动滑稽的形体语言来看,感觉十分有趣。接下来表演的是羊皮扇鼓,舞者手执羊皮扇鼓,边跳边唱:
“一把扇子二面黄,一面姐来一面郎;当中隔了一张纸,强如隔了九架梁……”
羊皮鼓舞是秦巴山区“端公舞”的一种,又融合了氐羌民族的艺术特色。略阳羊皮鼓舞形成于三国时期,表演者一手持鼓一手持槌,边敲边舞,体现出古代羌族勇猛顽强、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节目一开始,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便开始热身,跃跃欲试。羊皮鼓舞罢,她们便登上了舞台,随着一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翩翩起舞。“姑娘”舞姿矫健,动作轻盈,整齐划一。村民们或倚着树,或蹲在石头上,看得津津有味。她们除了不断变换队形,表情也配合得十分到位,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超乎我们的预期。
观看完节目之后,谢林山又带领我们去了几户已经脱贫的村民家里,他们无一例外都盖起了新板房,有的甚至还是两层。王金红老人今年六十多岁,老伴前些年去世,两个儿子都四十多了,由于山里穷,一直没娶上媳妇。如今房子盖起来了,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每年可挣七八万元,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房子盖得这么气派,儿媳妇这下不用愁了吧?”
“快了,快了!”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谢林山说脱贫攻坚之前,村里危房很多,三四十岁娶不起媳妇的人也较多。现在公路通了,房子盖起来了,年轻人出去打工赚钱,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木匣沟村地处略阳县最南端的半山腰上,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作为这个贫困村的支部书记,谢林山千方百计想着让村民脱贫,尝试了许多办法都很难凑效。
“我从小喜欢唱山歌子,这里每个村都有很多能说会唱的人。2013年,白雀寺镇组织全镇文艺汇演,我组织村里爱唱山歌、会跳傩戏的村民排演了三个地方特色节目,没想到得到各方好评。回来后我寻思了很久,想着能否组织一支这样的队伍到山外演出,也许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呢。”谢林山说。
木匣沟村一直保留着傩戏、羊皮鼓舞这些民俗节目,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
谢林山决定整合这些资源,成立个演出队试一试。然而正式组织时,却没一个人愿意报名。大家说这些傩戏(当地人又叫端公戏)和民歌在山里唱唱跳跳还可以,拿出去岂不丢人现眼?哪里上得了大舞台呀!就连他的妻子也坚决反对,让他不要出这个风头,让人家笑话。谢林山先是做妻子的工作,接着去村民家中一个个做工作,得到几个人的响应。他先组织这几个人出去演出,受到欢迎,效益不错。村民发现原来唱山歌也可以挣钱,积极性大大提高,开始踊跃报名。外出演出需要服装道具,村里没钱,谢林山自己垫资三千元添置了些基本行头。两个月后,一支二十多人的民俗演出队成立了。
“那年的春节,我们在村里组织了一场演出,没想到远山近岭的群众都跑来观看呢,赞不绝口!”谢林山兴奋地说。
演出旗开得胜,谢林山非常高兴,演出队的村民也开始有了自信,每天一有空闲时间便开始排练,一时木匣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村”。在略阳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木匣沟演出队先后参加了略阳县在全市的文艺调演,还到西安、深圳等地参加文化推介活动,并在首届全国锣鼓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一时间,谢林山成了名人,邀请他参加演出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演出队的村民收入也直线上升,每月可以拿到三千多元!三千多元——相当于之前村民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啊!
在县委和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6月,谢林山通过自筹、贷款,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演艺企业——略阳县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当年10月,公司被确定为汉中市政府购买文艺下乡演出文艺团体,每年要在全市巡回演出四五十场,深受观众喜爱。对没有才艺的村民,谢林山则瞅准村里祖传的羌绣手艺,将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制作鞋垫、手包、枕头、小孩帽子等特色产品,演出团走到哪里,这些产品就销售到哪里。目前,木匣沟村从事羌绣手工制作的妇女达到一百多人,仅此一项,户均增收上万元。到2017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三千多元,比上年度增加了一千多元。
村民手里有了钱,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电脑、电视、电动车得到普及,部分村民还买了汽车,去县城仅需一个多小时,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一声号子一声歌,人人说我穷欢乐。如今光景过得好,我不欢乐谁欢乐?”
离开木匣沟村的时候,山上又传来了一阵歌声。秋色正浓,层林尽染。这个深居大山之上的小山村已不再寂静,成为一方朝气蓬勃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