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那绚烂而婉丽的青春绽出 ——高一宜文学作品读后 ■ 杨焕亭

(2017-05-14 17:34:19)
标签:

高一宜

别说话

小说

诗歌

散文



读那绚烂而婉丽的青春绽出 <wbr>——高一宜文学作品读后 <wbr>■ <wbr>杨焕亭

读那绚烂而婉丽的青春绽出

——高一宜文学作品读后

■ 杨焕亭

知道高一宜这个名字,是在几年前。好像是一个收获沉实的秋天,时任《秦都》文学杂志主编的鲁曦女士告诉我,有一个叫高一宜的中学生,散文写得很不错,是一个可造之材。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在青春期就曾经患过“文学狂想”症的缘故,故而,对热衷于走进这方“沼泽地”的年轻人就多了一份喜欢和关注。及至在这个“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元日,伴随着从街巷深处传来的迎春“爆竹”声声,一篇一篇地读她的那些散发着青春气息,打着90末一代人情感烙印的作品,便益发断定,文学这座殿堂,的确是对天赋充满着眷顾,对激情充满着诱惑,对想象充满着偏爱的圣物。

我首先惊异于其作品的在“量”上的规模。我当然不否认此前像韩寒、郭敬明这些早慧的文学“宠儿”,以他们大量的作品给青春生命系上引人注目的五彩光环。而依偎在这座城市怀抱的高一宜还只是一个刚满16岁的少女,正处于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为走进大学校门而搏击的季节,不难想象其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不难理解其背负的上一代人的殷殷期望,不难触摸她对于未来命运的多重心绪。然而,文学就是这样一轮魅力四射的太阳,一旦恋上它,就会如夸父一样痴迷,用“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代价去追赶它、亲近它,直至将自己化为一片灿若云霞的桃花林。高一宜这些作品,也许是夜阑人静之际的灯下潮汛,也许是晨曦疾步之刻的瞬间闪烁,也许是临窗远眺时的思维徜徉,于是“气之感物,摇荡性情”,或短歌低吟,或文思奔涌,或泼墨描绘,从腕底毫端流出对生活的挚爱。这让我油然想起鲁迅的一句名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而另一位文学巨人茅盾则说:“天资并不能带来任何技巧,天资只提供学习任何技巧的可能性。”

我以为,所谓文学的“天赋”,或者“悟性”,说到底就是一种艺术感觉,进一步具体说,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不仅是“人”的类特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放飞文学思维的翅膀。它常常会让人的思绪、情感、目光飞离在场,在“虚构”的或者“虚拟”的时空自由翱翔。高一宜的小说作品,无论在结构的营造上,还是在情节的推进上,都带着90末文学人的想象自由。她的思维很开放,几乎没有窠臼的约束,那《摆渡》中牵萦着两代人情感的“忘川河”,实际上是作者为人物爱情和命运而采撷的“意象”,老艄公与“留着短发”的年轻人因了这个赋予诗意的意象而生出诸多的误解和冲突,尽管结局时苍凉而又淡远,但作者的艺术感知都在字里行间了。而她的散文《贫瘠的狂想》,更是弥漫着主体意识氤氲,激荡着一个花季少女的青春畅想、寂寞惆怅、年华多思和这个年龄段情感微妙的心弦震颤,是对于“自我”世界的一种“懵懂”的理性守护和尚未脱离“稚气”的忧思。

相比之下,高一宜的诗歌所承载的情感更加多元和复杂。这当然归于这个多元的社会结构、多样的价值理念、多样的生存方式涂抹在这一代人心灵底板上的色彩密不可分。从文学意识上说,她顺时应势地追逐“前卫”和“先锋”的探索脚步,尽管这种探索受到年龄段的羁绊,多少还显得“漂移”,然而,走出去,前方就是一重天;从题材上说,多面而又纷纭。对于时间的诗意解读,对于情感的“距离”审美,对于人格尊严的守望,构成了它诗歌的“自我”架构;就诗歌语境而言,受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影响,意象密集而朦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听到一个文学青年进取、跋涉、攀登、超越的足音。

是年终岁尾的一个暮色中,我忽然接到高一宜的父亲高鸿先生的电话,邀我到城市的一个角落小坐。高一宜的母校就在这家饭店附近,大约是在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来了。谈话中知道,她近来对于中国文字的古今演变产生了浓浓兴趣,而且在回家的路上,将一个个问题提到我的面前。于是,我便觉得,这孩子对于知识有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炽热,这大概正是她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作品的奥秘之一。

最后,让我以歌德的诗句与高一宜共勉: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趁你有精神的时候

学会迅速地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