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宜《所有月光扑北风》《作文向导》(中学版)2015年6期(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期刊)

标签:
中学生作文向导高一宜作文 |
那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那月,仲秋的月,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晕,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气氛中。
四十年的“文景之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军事势力也大为加强。这时候,年少的汉武帝有精力和时间考虑几十年来屡遭匈奴人欺凌和侵扰的问题了。那时候,曾经强盛的大月氏部落被暴戾的匈奴人用武力征服,并残酷地杀害了他们的国王。大月氏势单力簿,怀着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一路向西,越过葱岭暂住。武帝经深思熟虑,决定招募仁人志士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迁回故乡,以便共同抗击匈奴。招贤榜贴出以后,有名年轻的小官吏前来揭榜应召。武帝观其相貌平常,但侃侃而谈,两目炯炯有神,眉宇中流露出胆识和豪气。
此人便是张骞。
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他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
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匈奴女子为妻,生育孩子。由于匈奴人的严密监视,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他“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时刻寻找逃走的机会。
他们不知道,在被匈奴囚禁的时候,西域的诸国已不是他来时所了解的那样。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因此流离失所,只好自伊犁河流域向西迁徙,征服大夏,将家园建在了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等他们行至稍见人烟的地方,向牧民打听时,才重新确定了路线。而这一切的困难,都没有动摇他到大月国联合大月氏一同抗击匈奴的决心。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沿塔里木河西行,想通过大宛到达大月氏。
终于见到了河流。却是连奔过去的力气也没有了,一行人互相搀扶着,如果忽略他们眼中坚定的神采,那么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异乡人。在丝路未通之前,在这片沙漠中往返的商人几乎没有。而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创造着一个举世惊叹改变了多个国家的盛举。他们沿着塔里木河西上,有水喝,比起初逃的日子已好太多。
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他们终于来到了大月国。不料大月氏人早已卸去了复仇匈奴人的决心。张骞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未能说服他们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归途中,为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那晚的夜十分凉爽,明月高悬。这是故乡的月啊,相隔十三年之久,感觉比原来更加盈满。
去时一百多号人,回来仅剩下他和堂邑父子二人。张骞仰望星瀚,止不住热泪长流。他决心再次出使西域,延伸这条丝绸之路的长度,使之成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
没有人能游走在时间的刃面,或许你可以将它看作一条线,但这总是飘渺而虚无的。我们看不到时间,却一直承受它所给与的痛苦与成长。
你问我有没有长大?这个问题有些乏味,很难回答。我经常在梦里遇见村落和树,那条安静的、时断时续的河流。更多的时候,它几乎是停顿的。河面上永不落叶的树影迈着碎步一点点地从西往东移动,等到整个山峦被浓荫遮掩的时候,黄昏便来临了。牧童的长鞭划破了河流的宁静,慵懒的小溪被惊醒了,暮霭中加快了脚步,企图逃遁黑暗的压迫。它们组成了时间,凝固成一幅老旧的图画,在我驻足欲看时却瞬间鲜活起来。我们像孤独的旅人,奔向名为死亡的惟一终点。沿途的风景斑驳陆离,但我们很少停下来仔细欣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麻痹大意的,因此疏忽了精彩的华章,等到意识重要的时候,才知已永远错过。光阴荏苒,
我说我喜欢山。记忆中却是黄色贫瘠上的点点葱茏更为亲切。平坦的高原被河流洗涮冲蚀露出如青苔依附在褐石上杂乱的树木。它们有的立在道路两旁,有的因刚刚栽植而被庇佑在路基的阴影下。树的后面是麦河,一条时断时续盛夏会偶尔发发脾气的小河,默默地在脚下流淌。很少有人注意过它的存在。然而从它脚下踩出的印辙来看,它的确存在很久了。
明白了梦想仅仅只是梦想,但是仍就充满希望,好像天空中永不落下的星云。它确实一直在燃烧,虽然我们的视野被暂时遮蔽,但它仍然挥发着光和热,温暖着这个星球上的每一滴水。
说真的,我更无法忘记海洋。我想驳回自己浅薄的认知。时间为什么不能是一片海?它不是你记忆中的,冗长而停顿着的河流。在横向的时光轴上罗列出一件件往事,便充盈成一泓海。岁月喜好赠予,却从未包装。我惧怕又期待它的馈赠。最近经历很多事,大的、小的、无关痛痒的……我耻于与别人分享。——在我看来十分严重的事态,于别人也许无足轻重,像是幼童失掉了心爱的玩具,人们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伤心。于我亦然。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所以难以忍受失望。
给我一把时间,我以幸福作骨,苦痛为皮,缝成一个岁月。当过去的岁月老去,苦痛化作腐朽,再忆起时,便只有幸福。
如今我欣然接受,前进的力量来源于骨血中的力量。就如同过去三年中荒芜一年半后又以汗水为肥料浇灌长势一般的乔木,虽然在同等的时间里付出了同等的努力,却无法忽视前一半的空白。我徘徊在崖边,险险登上,没有来得及拔掉手上的棘刺,就要再次前行。我不敢松懈,因为我始终记得,这等价交换的寒冷人间。也许所谓成长,便是在所作的决定中,后悔的越来越少,无悔的越来越多吧。呵护心中的那一棵幼苗,予以关爱,浇灌修剪,直至枝繁叶茂,硕果压枝。被迫放弃的终将再次拣拾,在收获之前需做的是不要忘记。
这或许便是时光流逝间,岁月最美好的赠予。
————————————————————————————
读高一宜的文字,令我深深感动。她是真正在用生命写作,如此聪慧灵秀的文字,清新活泼,唯美深邃。她是一个纯净到几近透明的女孩,活泼而持重,是一个对宇宙万物及人生有着无限深情的女孩。我想,她是上天派来人间的天使,是一个纯洁高贵的精灵,一朵美丽无比的龙胆花。花开烂漫,香气逼人。
高一宜的散文,智慧,纯净,却又浓烈清醇,馥郁芬芳。文章流淌着纯净活泼的童心童趣,读来如闻天籁,如潺潺流水,润物无声,时而激情澎湃,豪情满盈。细细品味,我们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深蕴的那份博大,那份纯真与深情。纯如清水的文字传达出作者的心泉细语,触动着我的记忆和心灵深处,纯净,洗心,真诚、洒脱,透着鲜亮活泼的爱和心灵深处的真!
——————————————————————
读那绚烂而婉丽的青春绽出
——高一宜文学作品读后
杨焕亭
知道高一宜这个名字,是在几年前。好像是一个收获沉实的秋天,时任《秦都》文学杂志主编的鲁曦女士告诉我,有一个叫高一宜的中学生,散文写得很不错,是一个可造之材。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在青春期就曾经患过“文学狂想”症的缘故,故而,对热衷于走进这方“沼泽地”的年轻人就多了一份喜欢和关注。及至在这个“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元日,伴随着从街巷深处传来的迎春“爆竹”声声,一篇一篇地读她的那些散发着青春气息,打着90末一代人情感烙印的作品,便益发断定,文学这座殿堂,的确是对天赋充满着眷顾,对激情充满着诱惑,对想象充满着偏爱的圣物。
我首先惊异于其作品的在“量”上的规模。我当然不否认此前像韩寒、郭敬明这些早慧的文学“宠儿”,以他们大量的作品给青春生命系上引人注目的五彩光环。而依偎在这座城市怀抱的高一宜还只是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少女,正处于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为走进大学校门而搏击的季节,不难想象其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不难理解其背负的上一代人的殷殷期望,不难触摸她对于未来命运的多重心绪。然而,文学就是这样一轮魅力四射的太阳,一旦恋上它,就会如夸父一样痴迷,用“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代价去追赶它,亲近它,直至将自己化为一片灿若云霞的桃花林。高一宜这些作品,也许是夜阑人静之际的灯下潮汛,也许是晨曦疾步之刻的瞬间闪烁,也许是临窗望远眺时的思维徜徉,于是“气之感物,摇荡性情”,或短歌低吟,或文思奔涌,或泼墨描绘,从腕底毫端流出对生活的挚爱。这让我油然想起鲁迅的一句名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而另一位文学巨人茅盾则说:“天资并不能带来任何技巧,天资只提供学习任何技巧的可能性”。在众多的莘莘学子中,像高一宜这种天资聪明的青年一定还有很多,而她的可贵之处,就是以自己的勤奋将对于生活“悟性”“发于内而行诸外”地挥洒为一种热情,一种诗情,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而这正是当今校园所缺失的。高一宜的青春之舟才刚刚划出生命的渡口,前方山重水复,烟波浩渺。也许,文学创作未必是她人生目标的唯一选项。但我相信,她的这些“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所积累的不仅仅是作品,而是精神的财富,无疑是永远留在生命河床上的一抹绿洲,是“人的诗意栖居”历程中的一段沛然莫之能御的绽出。
我以为,所谓文学的“天赋”,或者“悟性”,说到底就是一种艺术感觉,进一步具体说,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不仅是“人”的类特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放飞文学思维的翅膀。它常常会让人的思绪、情感、目光飞离在场,在“虚构”的或者“虚拟”的时空自由翱翔。高一宜的小说作品,无论在结构的营造上,还是在情节的推进上,都带着90末文学人的想象自由。她的思维很开放,几乎没有窠臼的约束,那《摆渡》中牵萦着两代人情感的“忘川河”,实际上是作者为人物爱情和命运而采撷的“意象”,老艄公与“留着短发”的年轻人因了这个赋予诗意的意象而生出诸多的误解和冲突,尽管结局时苍凉而又淡远的,但作者的艺术感知都在字里行间了。而《换手》既留下蒲松林“志怪”小说的基因传承,又印着魔幻现实主义的笔痕墨迹。不仅在情节上“荒诞离奇”,结局也出人预料,潜隐着人性“善”、“恶”的冰炭不容,尝试一种寓言式的审美表达。她的散文《贫瘠的狂想》,更是弥漫着主体意识氤氲,激荡着一个花季少女的青春畅想、寂寞惆怅、年华多思和这个年龄段情感微妙的心弦震颤,是对于“自我”世界的一种“懵懂”的理性守护和尚未脱离“稚气”的忧思。
相比之下,高一宜的诗歌所承载的情感更加多元和复杂。这当然归于这个多元的社会结构、多样的价值理念、多样的生存方式涂抹在这一代人心灵底板上的色彩密不可分。从文学意识上说,她顺时应势地追逐“前卫”和“先锋”的探索脚步,尽管这种探索受到年龄段的羁绊,多少还显得“漂移”,然而,走出去,前方就是一重天;从题材上说,多面而又纷纭。对于时间的诗意解读,对于情感的“距离”审美;对于人格尊严的守望,构成了它诗歌的“自我”架构;就诗歌语境而言,受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影响,意象密集而朦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听到一个文学青年进取、跋涉、攀登、超越的足音。
是年终岁尾的一个暮色中,我忽然接到高一宜的父亲高鸿先生的电话,邀我到城市的一个角落小坐。高一宜的母校就在这家饭店附近,大约是在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来了。谈话中知道,她近来对于中国文字的古今演变产生了浓浓兴趣,而且在回家的路上,将一个个问题提到我的面前。于是,我便觉得,这孩子对于知识有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炽热,这大概正是她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作品的奥秘之一。
最后,让我以歌德的诗句与高一宜共勉: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趁你有精神的时候
学会迅速地办事
2015年2月20日大年初二于梅轩
——————————————————————
作为九零后的小作家高一宜近年来在文坛上渐露头角,已经在全国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并获得过诸多奖项。打开她的作品集,一股清风扑面,其语言新颖,构思精巧,别出新意,作品直面现实,鞭及事物内核,不同的文章闪耀着不同的思想火花,难能可贵。陕西文学后继有人,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