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长安”到“大西安”——房产广告与文学表达中的西安城市主体性构建_——以《废都》《沉重的房子》

(2014-02-24 10:32:18)
标签:

废都

贾平凹

沉重的房子

高鸿

文化

从“长安”到“大西安”——房产广告与文学表达中的西安城市主体性构建_——以《废都》《沉重的房子》等为例

副标题:

作者:王昱娟 文章来源:作者惠赐 点击数:  104 更新时间:2011-5-5

 

 从“长安”到“大西安”——房产广告与文学表达中的西安城市主体性构建_——以《废都》《沉重的房子》


从“长安”到“大西安”——房产广告与文学表达中的西安城市主体性构建_——以《废都》《沉重的房子》

   今日西安早已沦为“二线城市”,成为“废都”,然而无论历史寻根,还是文化建设,它始终是中国城市化话语绕不开的城市。尽管汉唐气象早已成为历史尘埃,历史仍以其慑人的魅力,显示出“唐长安”的辉煌盛象。当代西安发展规划“大唐”主题重新提出,恰恰符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西安”轮廓,而唐长安“国际化”样貌又与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契合。于是当代西安城市主体构建在“唐长安”气象下展开。然而,这种构建总有种从落后跻身主流、不再钦羡西方文明,转而自我省思的矛盾和冲突感。西安究竟在追随谁的脚步?是“唐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再造“长安”表象下的西方城市发展模式?这种城市主体的构建会产生出什么样的问题,又有怎样的生产性?房地产广告以及文学恰好提供了一表一里的表述,可以让我们看得较为清楚。
从“制造西方”到“宫园”生活
  广告大多具有隐喻性符号,是虚拟价值的言诉者,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已经具备了左右我们时代文化生态的辐射力和影响面,因此房地产广告出现了更多的隐喻性符号,几乎成为大众文化词典,重新定义历史、社会和人生1。房地产广告如何讲述房子的价值,也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无论是紧跟西方城市的价值观,还是回归传统的价值导向——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最终都会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这一过程,塑造城市主体。
  在西安诸多房地产广告中,对西方式的生活的描绘占了很大比重,许多楼盘直接用“第五国际”、“东方罗马花园”、“巴黎春天”这样的名称标识其西洋血统;但随着其城市化对历史的挖掘,更多广告开始依傍厚重的历史积淀自我描述,如“秦汉唐国际”、“宫园天下”和“宫园壹号”。而“宫园”主题的提出,正伴随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修建成为在售楼盘中风头最劲的广告。显然“文化搭台,地产唱戏”的本质一览无余。“曲江模式”2的成功及推广,成为颇具争议的话题。然而无论其倡导者如何强调其文化价值,如何将城市文化自豪感作为首要诉求,终难掩饰将文化“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内核。
  与“曲江”如出一辙的“大明宫”地产圈,也用同样手段运作:如“明宫新城·宫园壹号”案中,赫然以“中轴·百万级·国家宫园宅”为主题,其中“中轴”指该案位于西安市南北中轴线,同时强调“地铁”3新生活的便利,与先发达地区“地铁房产”逻辑并无二致;“百万级”则直白地告诉受众,该案的升值潜力无限;至于“国家宫园宅”恰恰就是前两者叙述的基础,将历史、政治、文化标签整体包装,标识身份。最终看得到“尊贵”,看得到“升值潜力”,却并没有看到“文化”。无独有偶,距该案不远的另一处“唐宫尚品”则更为细致地将历史人物梳妆打扮,作为“楼托”粉墨登场,告诉受众该楼盘属于皇家居所,彰显尊贵。
  通过房产广告叙述不难发现,尽管“大唐”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和创造性,但仔细分析其内容,“宫园”背景下,该楼盘中所居住市民的生活与前述“制造西方”的房产广告中的生活场景并无二致。“宫园”与历史的、文化的城市主体构建并无太大关系。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大唐”的标签贴在现代建筑上,正如可口可乐穿着中式的包装,内里仍是西方城市化发展逻辑。
“废都”之后的两种描述
  广告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似乎毋庸置疑,但其接受程度却未必符合生产者期望。作为揭示社会心理更为深刻的文本,文学作品无疑充当了“都市民族志”角色。作家以其自身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将西安城市主体构建的另一重维度展现出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文学领域,则有另外一个称谓“废都”。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中的西京城就像一个大农贸市场,在这里,日常生活、人居环境、商业,都是相对落后和保守的。当然,这与其写作时代有很大关系。不过,用作家本人的话来描述这个西京城“土气”的原因,更为清晰:“如果我没去过北京,我会认为西安是个大城市,是现代城市;如果我没去过纽约、华盛顿、洛杉矶、香港,我也会认为北京是个最大最现代化的城市。而事情恰恰不是这样。我居住的西安,如果从现代大城市的目光看去,我认为更像个大农贸市场。”4作家用看向西方的眼光看西安,它的确是保有相当多村舍文化成分的城市,可以说是极为落后。
  如今《废都》已问世近二十年。二十一世纪的西安又如何被描述呢?从吴文莉的《叶落长安》与高鸿的《沉重的房子》这两部小说当,我们能够看到另一种西安生活描述。前者从外地移民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的兴衰,描绘了西安市民生活场景,从日常生活中理解一个城市的“共性”是怎么形成的。正因为历史积淀,西安才具有极具包容性的城市性格,从《叶落长安》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对移民来说,长安“易居”的特性,并不仅仅是因为八百里秦川的肥沃丰腴,更是因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随遇而安、敦厚宽容的秉性。这一点,在城市化所产生出巨大“排斥性”的今天,不得不说是历史/文化赋予的城市性格。
  《沉重的房子》并非以西安为主要背景,但也用一个外乡奋斗者的视角写出了当代西安生活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景象。小说中有一段关于主人公初入西安居住在“城中村”生活的描述:因为类似城市贫民窟,“城中村”成为西安城市规划中必须要“扫清”的事物,然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城中村”是外来移民又恨又爱的地方。恨它是因为自身对“污名”的认同,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有条件就会离开这里;而爱它更是因为贫民/平民的生活在这里呈现出温馨的底层叙事,廉价的生活也能生产出并不廉价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情感关系。它不是消费性的,与当代冰冷的城市化叙事形成了强烈反差;它更多地接近历史、接近站在城市对面的那个乡土中国。
谁的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把城市比作具有磁力的容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是一个城市主体性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历史上的唐长安是一个人神共存的城邦,而今天的西安城市主体构建中,人的栖息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大唐”幻象之下,“资本之神”重归视野,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关系,重新思考城市主体构建的“正确”方向。而从文学中描述出的市民生活的场景和需求,其实恰恰揭示出某种可能性:在“大唐”幻象之下,人的生存方式的多种样态。而这也可能是历史资源可以留给我们的现实生产性之一种。
  

王晓明教授观点,引自2005年7月25日金羊网《地产广告有山水没房子 爱玩虚拟价值》。
“曲江模式”可以归纳为“文化+旅游+城市”,通过企业的聚集做大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培育大集团。具体地说就是要挖掘这片土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这种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
西安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9月开工,计划2011年建成通车,该线贯穿西安市南北中轴线。
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十四卷·“故”》,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

 

(作者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