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旅行者》 《文化艺术报》2012年11月23日

标签:
文化艺术报高鸿散文随笔杂谈 |
|
简介:我不认识张勋仓先生,但知道他曾经是延安市——那座我曾经生活过13年的城市的高级领导,心里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以至彦春兄嘱我写文时,我是一定要问清是否本人意愿,不然冒大不韪,闹出笑话就尴尬了。
|
孤独的旅行者 ■ 高 鸿 我不认识张勋仓先生,但知道他曾经是延安市——那座我曾经生活过13年的城市的高级领导,心里油然生出一股敬畏,以至彦春兄嘱我写文时,我是一定要问清是否本人意愿,不然冒大不韪,闹出笑话就尴尬了。 张勋仓,一位摄影家。许多人熟悉他,并不是因为他身居要位,而是被他的摄影作品所深深打动。我曾在《社区文化》上看过他写的《肯尼亚随笔》系列,行文质朴、细腻,文字中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加之那些视角独特的照片,令人如食甘饴,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足迹遍布五湖四海,镜头涉猎范围广,关注底层,关注民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使人肃然起敬。 《大地行语》这部作品,选取的是作者旅行笔记中的大部分内容。它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国内行走”及“异域风情”。纵观其国内“大西南自驾游”、“北极村见闻”及部分系列文章,我忽然想起张勋仓在《望陕北》中的一段自叙:“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我与陕北大地朝夕相处,与高原融为一体。我无数次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捕捉金色高原上光与影的激情舞蹈,凝固神奇土地上转瞬即逝的影像。我想把这一切传达给更多的人,我想告诉世界关于陕北的一切。”我深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一个黄土高原的儿子对故土及父老乡亲的赤子之情,是他对国内行文的最好诠释和心灵深处的独白。当他利用自己的一切闲暇时间孤独地行走在陕北的沟沟壑壑,传播高原朴实淳厚的美时,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他的摄影技艺出类拔萃,总能让人在画面中领悟到大自然的非凡魅力,使人赏心悦目。 或许是由于人们看到的多是他摄影作品的缘故,悬不知他的文字功力也同样深厚。他笔下既有神秘的庙会祭祀,也有朴素的说书艺人;既有苍凉凄美的信天游,也有欢快活泼的陕北秧歌。那些玩杂耍的、卖字画的、烧香的、拜神的、敲锣打鼓的、出售五花八门物品的小商小贩、走亲戚的、算命的,无不在他的笔端生动鲜活起来。他的摄影作品与文字同时呈现,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也印证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下笔如有神”的玄妙所在。他对祭祀、过关等民俗的详尽描述,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的刻画尤为生动,比如“婚姻不幸的四川妹子小冉,椭圆形的脸上有一双大大的、深陷的眼睛和挺拔而肥大的鼻子,使人联想到她可能有维吾尔或俄罗斯血统。讲话时一字一板、不紧不慢、从容不迫,一双美丽的眼睛礼貌地盯着对方,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寥寥数笔,把人物的形态刻画得非常传神。这种运用小说式的语言对人物进行描摹的精彩片段在《大地行语》中篇篇皆是,读来令人叫绝! 张勋仓走过许多地方,从苍茫的陕北大地到神秘的非洲大陆,从酷热的印度半岛到风光旖旎的南美洲热带雨林,从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到寒冷的北极村,再到美丽的新疆喀什,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但用镜头捕捉了精彩画面,并且用文字记录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这些体悟是率真的、坦荡的、有感而发绝不无病呻吟的。 其中用墨最多的当属非洲之行,作者从飞机在孟买转机开始,用镜头记录了钟表店前着职业装的中国女士、头裹纱巾的老者、坐在椅子上疲惫的中国情侣、推小孩的阿拉伯人等,在人物眼神的捕捉等细节之处颇见功力。而他的文字也像小溪流水,淙淙潺潺,缓缓浸润着读者的心田。对非洲这片神秘的大陆,我始终有着一种冲动,也曾经买过一些非洲石雕,造型很有特点。随着张勋仓的镜头及文字,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非洲,领略到了内罗毕公路两边郁郁葱葱的灌木,开阔的田野上缓缓移动的羊群,散落分布着的一棵棵冠状大树,充满异域风情的花草,黑人歌手高吭嘹亮的歌声以及商店里那些原生态的、惟妙惟肖的工艺品;看到了愤怒的大象、咆哮的狮群、奔跑的角马、悠闲的长颈鹿、潜伏的鳄鱼、狡猾的河马以及漂亮的羚羊和斑马;金合欢树下,人与狮子的近距离对峙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心惊肉跳;此外,作者笔下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孩、盛装的少女以及古老非洲传统的习俗与淳朴的民风。“合欢树的周围,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关系网。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紧扣,一个环节的消失,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人类的生存现状,不也是这样吗!”这些哲理性的文字,令人深思。 到了非洲,便不能不去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象征,是非洲人的骄傲。山顶终年积雪,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在非洲人的心中,它是一座神山,是坦桑尼亚人民的母亲山,孕育和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人民。然而,19世纪德国殖民者首先侵入了这片美丽多姿的土地,扰乱了这里的平静和安宁。在张勋仓笔下,赋予了这座神山更多的内涵。作者通过对殖民者的谴责,歌颂了勤劳善良的非洲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书“异域风情”部分包含了“神秘的印度”、“巴西纪事”、“肯尼亚随笔”等系列文章,作者用朴素的词汇给原始的异国部落注入了现代的科学理念,提出了一串串动人心弦的猜想,勾起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玄机寻思,字里行间无不揭示和透露着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阅读整部作品,窥探张勋仓的艺术成就,立片言而居要,乃篇篇之警策,用言洁、辞宏、旨永来概论他的文章如是也。希望细心的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张勋仓的艺术世界,领略这部作品博大的精神内涵。 (高鸿系中国作协会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叶》文学期刊主编、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我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茫茫的世界上艰苦跋涉。苍茫的陕北大地,神秘的布达拉宫,天山脚下奔驰的骏马,大河之上摇曳起伏的轻舟,浩瀚的林海雪原,美丽的西双版纳,阿尔卑斯山坳红色的小屋,尼亚加拉大瀑布迷茫的水雾,亚马孙无垠的热帶雨林,好望角上汹涌的波涛,飘逸的阿拉伯长袍,鮮艳的印度沙丽……观世界风云,看人间百态,我在不停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