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高研班组织长篇小说研讨会
(2010-12-30 17:10:08)
标签:
高鸿中国长篇小说农民父亲鲁迅文学院研讨文化 |
中国作家网
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日前举行长篇小说主题研讨会,以高鸿、郭严隶、黄孝阳、李凤群、孙辉等5位学员的长篇小说作品为研讨对象,深入探讨了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叙事技巧、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得失。评论家贺绍俊、彭学明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作为“文学陕军”的一员,高鸿刚刚凭借《农民父亲》获得第二届柳青文学奖。学员练建安认为,高鸿的《农民父亲》《血色高原》等作品都是对中国农民的真情描写,弘扬了博大的父爱和母爱,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厚重,也体现了作者简单质朴的文学立场。学员魏微谈到,《农民父亲》的语言朴实而不事雕琢,读起来感觉很舒服。但通篇第一人称的视角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写作,同时也在更高层面上缺少一个大的精神笼罩。
郭严隶的《锁沙》关注环境保护和道德重建问题,在讲述一个遏制草原沙化和人心沙化故事的同时,彰显出主人公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信仰的持守,向读者传递着幸福。但作品的部分情节设置显得理想化、简单化,而且不少地方使用的是报告文学和通讯报道的叙事方法。学员黄灵香则感觉作品精致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阅读快感。《畏果》同样也是以故事取胜,在叙述中有一种诗性和浪漫的味道。
学员石松茂用“繁复”一词来评价黄孝阳的《人间世》。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如同长梦中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笔法雄浑而怪诞,体现出思想的搏斗以及作者创作的雄心。贺绍俊在点评《人间世》等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品时指出,作者在写作时一定要做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因为不是零碎的故事就能建构起历史全貌。同时应注意,小说需要有史的情节,但一味拘泥于史可能会束缚作者的文学思维;而过于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则可能会带来情理上的不吻合。
学员卢一萍等认为,李凤群的《悲江》以长江为背景,生动而鲜活地呈现了大江边一个普通家族的原生态的生活演变,继承了宏大叙事的传统。作品中充满了江南的潮湿和忧郁,既宽阔雄浑又不失刚猛狂暴,体现了很多女作家身上不具备的特质。小说的语言有语感、有节奏,但在个性上仍有缺乏。
孙辉的《沉睡的女儿》给彭学明以“别样的惊喜”。他感到这部作品有着童话般的美丽和俄罗斯套娃般的叙事结构,作者善于展开奇特的想象,在吸收了时尚元素的同时又未舍弃传统,语言功力也很到位。但作品仍显轻盈,如能在更加宏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观照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另一部作品《秀哉的夏天》既有小说叙事的节奏,又有绘本小说的灵跳,在很多方面都可圈可点。
除探讨具体文本之外,学员汪洋还十分看重作品与市场的关系。她认为,由于作家无法回避市场、回避读者,因此要找到长篇小说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使每一部文字成果都既是好书又是畅销书。重视题材、与影视联姻及数字化阅读推广都是促使作品畅销的有效方式。
5位学员的长篇小说题材和风格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在总结发言时说,此次研讨会可以看做是对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取样分析,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和走向。但从总体上看,长篇小说创作目前仍然没有摆脱观念化写作的问题。作者在写作时过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指向是什么,因此有时就会丢掉了小说其他阐释的可能性,小说中虽然有观念进去,但可解释性有限。很多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习惯于指向在中途、在路上,小说固然是应该到“呈现”为止,但在这种呈现之下一定有所指。惟有不断找到这种“所指”,才能使我们的小说在世界上具备与其他国家的作品相竞争的实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