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2010-12-15 16:14:57)
标签:

孔子

芦苇荡

黄河

丹顶鹤

洪湖赤卫队

娱乐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高 鸿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黄河的芦苇

知道洽川是在近几年的事儿。记得有一次参加东西部合作贸易洽谈会,在渭南展区看到一张印制并不精美的宣传页,但上面的“风景”却十分靓丽:夕阳染红了大半个天空,几只苍鹭临空翱翔,舞姿翩翩;桔红色的云彩镶上了金色的亮边,一片浩瀚的芦苇荡被涂上了耀眼的色彩,诡异而神秘;阳光下,一条大河浩浩汤汤,波光逶迤,流金溢彩;河上是摆渡的渔船,踯躅而行,像是被画家添上的一笔,显得有些不经意……拿了宣传页,第一感觉想到的是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我是去过的,其水浩瀚,芦苇茫茫。没想到是黄河上的风景,并且就在陕西合阳境内——洽川。

有意无意之间,我便开始留意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了。有朋友从那里回来,说是好玩,有许多芦苇,还有荷花。再问,便说你自己去看看好了,我说不出来。是啊,有的景致因人而异,不同的视觉观点会有不同的认识,何况这又是一片刚刚开发的旅游景点,吸引人的并不是什么人造文化,而是万古奔流不息的母亲之河——黄河。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对岸便是山西

周末的时候大家商量着到哪里去散散心,领导在网上看到了洽川,征求大家意见,得到一致认可,于是下班后我们便结伴而行。西安距合阳不到三百公里,我们开车用了四个小时,到那里后已经是夜里11点。吃了村里的农家饭,感觉很爽口,因此每个人都比平时多吃了一些。吃完饭后尚无睡意,便来到村外。已是农历七月下旬,外面漆黑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小村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气氛里。蛙声此起彼伏,夜静得怵人。不知是谁说起了鬼的故事,即刻便引来女孩的尖叫——她们都抱成了一团。一股凉风走了过来,阴阴的,才知已是中秋。抬头看,银河横亘在天上,缓缓地抒情着。今夜星光旖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女孩,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星星,惊奇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朦朦胧胧中,我们像夜游神一样又飘回到农家小院,开始做第二天的梦……

洽川位于黄河的中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商、周、汉古韵犹存,“三皇五帝”中的帝喾高莘氏墓就在这里;殷初贤相伊尹曾躬耕于此;战国时,孔子高徒子夏曾在此设教授徒……这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形湿地,也是国内最大的芦苇区(15万亩),有“万亩芦苇、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之美誉,生活着丹顶鹤、苍鹭、黑鹳、野鸭等127种珍稀鸟类,莽莽苍苍的万亩芦苇荡便是它们生活的天堂!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马很乖,呵呵

说起芦苇其实并不陌生,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只要有水的地方便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地生长在水的一方。记得童年时候去沟里砍柴,河滩的芦苇白花花一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风摇曳,我们便会折了一捆回去,让父亲绑成条帚,又轻盈又漂亮。苇杆通常会一把火点了,看烈焰滚滚,“哔哔叭叭”地烧个不停,几只山鸡“咯咯咯”冒了起来,惊惶失措地遁入山林,杳无踪影。第二年的春上,一丛丛的新绿又冒了出来,一天一节地往上疯长。长势茂盛的芦苇是人工培植的,我们叫它“竽子”,有拇指般粗细,高十多米,叶子可以用来包粽子,颈杆可以编席。故乡的土炕上,家家都铺了“竽子”编的席子,图案端庄曲折,光滑凉爽。篾匠的手指在地上飞快地翻舞,看得人眼花缭乱。后来对芦苇的印象是在生产队除草的时候,其它植物都好处理,唯独它的根纠缠很深,象网一样地织在地里,怎么也锄不尽,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再后来,对芦苇的印象便是在电影或小说里,看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看铁道游击队在微山湖里穿梭不停,看洪湖赤卫队的小舟在芦苇荡里与敌人周旋……一时间,芦苇被赋予了一种特别的使命和情感,象征着正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莽莽苍苍芦苇荡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在滑滑的歌声中,我睁开有些沉重的眼睛,看阳光像瀑布一样泻了一地。我们一行十人骑马而行。由于在关山时已经骑过马背,这一次便显得格外有信心。马是被驯服的,非常乖顺,一开始就走的很慢,我于是双腿一夹,用力地拍了拍它的屁股,喊了一声,马便飞奔了起来,一路上穿过荷塘,穿过一片阔稠的芦苇荡,来到黄河岸边。河水很浑,黄橙橙的泥土色显示着自己独特的身份。河面很宽,约十几里,水流均缓,似波澜不惊。艄公说底下漩涡很多,暗流涌动,蕴藏着丰富的内容。黄河的对面就是山西,是傅作义的故乡,至今仍保留着他为家乡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岸边是芦苇的家,沿黄河逶迤而下,一片亮绿,望不到尽头。我们于是坐了橡皮筏子开始漂流。低头不敢看水,一看就晕,筏子好像在水里不动,但抬头看岸边时,才知道我们已经像箭一般地离开码头,芦苇在快速地向上移动。不一会,便来到了下游的一片滩涂地,有许多游客正在上面踩“橡皮泥”,玩得非常开心。我们脱了鞋子,加入到踩泥的行列。大家一扫平日写字楼里的郁闷,放荡形骸,大声嬉戏,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是啊,在母亲河的怀抱里,我们都是婴儿。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曾经的同事们,物是人非。好在我们都活着

滩涂的旁边就是万亩芦苇荡,几只野鸭“扑愣愣”地飞了起来,一只苍鹭把头探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向这边张望;两个女孩忍不住好奇心便要到那里观望,谁知刚走到芦苇丛边,便被泥陷住了,拔不出腿来。一开始她们两个还觉得好玩,不住地做着各种夸张的表情让我给她们照相,但淤泥很快就漫了上来,深至腰际,她们大惊失色,尖声地喊了起来。因为照相我离她们最近,于是便抓了一个女孩的手用力往外拉,结果越拉她陷得越深,眼看就到了胸部,而我也被泥水拖了进去……这时其他人都已经上船了,他们一开始还以为是两个女孩在恶作剧,看到我们都被陷了进去才慌忙赶了过来。一个女孩的脸上已没有颜色,我也很紧张,不知怎么就想起了那首丹顶鹤的歌,心想我们不会就这样被留在黄河里吧?大家手拉着手,到底人多力量大,不一会,我们便全“得救”了。两个女孩惊魂未定,浑身是泥,然后我们便要她们谈“心得”,又要她们说“体会”,弄得像个新闻人物似的。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惊鸿后的留念

我们往下漂流的时候用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向上走却用了一个小时。马达发出震天的悲悯,逆水而行,船在缓慢地匍匐着。大家还沉浸在刚才的话题上,这时有人在救生衣上有“征婚广告”,自言家住府谷县城,弱冠年华,求妙龄少女。女孩便拿了手机一阵调侃,船上喧声爆裂,四处飞溅。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处女泉

终于抵达岸边,拖着一腿泥沙走进芦苇荡,看一片银白色的花絮迎风招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芦苇很密,人在里面显得很渺小,也很压抑。我拿出相机拍了两张照片,相机上全是泥,是刚刚历险时留下的痕迹,看那一株株茂盛的植物前呼后拥,一簇挨一簇,一些嫩黄鲜灵的枝叶密密麻麻地竟相疯长,心头也仿佛笋芽攒动,生命霎时复苏返青。想起家乡的端午节前后,“竽子”婷婷玉立,悄悄然地抽出银灰色的花穗,初时湿润、光顺,丝丝缕缕,像少女的秀发,清香中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徐徐清风,花穗由灰变白,渐渐蓬松,轻飘飘,毛茸茸,绵软而充满弹性;如信手一捋,花穗会分解为无数个小茸球,只轻轻一吹,眼前便六月飞雪,一种自由、轻松、欢悦、神奇之感油然而生;待到秋霜降落,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愈显出超凡脱俗的圣洁,远远望去,恰似茫茫雪海,秋风过处,花絮飞舞、纷纷扬扬,寻寻觅觅,与追逐嬉戏的云朵汇为一体,无论你走到那里,花絮都温顺地贴在你的身上,伏在你的额头,使人感到亲切和温馨。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泥腿子

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我看见故乡的羊群走进了芦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无疑芦苇就是智者了。它们绿油油地长满整个河岸,望着它们,常常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凉爽和神秘的幽静所折服。荡中的芦苇和水草犹如库尔贝笔下那美丽的画,优雅地在水中舞蹈,婀娜多姿。芦苇荡里有红色的浆果,绿莹莹的水草,轻盈穿梭的游鱼和柔细如丝的水蛇,它们在芦苇的庇护下过着自己的日子。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满地金黄——丰收的喜悦

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外出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这些芦苇不择土壤,不惧风雨,不逐名利,不买弄矫情,洒脱里蕴涵着刚毅,朴实中透着灵性,虽没有禾苗的娇宠与尊贵,却多了一份自立与豪放;虽少了点竹子的抱负与伟岸,却浓缩了竹子的气节与骨影,以执着的追求笑迎漫天朝霞,目送朗朗星空,点缀江山秀美的画卷,揭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使人在尘嚣中心灵不意间净化,在失意的伤痛中顿悟和猛醒。

我深爱着那片随风轻摆的翠绿,我觉得我的生命就在那片芦苇荡里。放眼望去,视野内全是长得密密匝匝的芦苇,微风拂过,绿色的海洋中有苇叶的刷刷声,清澈、单纯,夹着风的轻柔和水的灵气。那茫茫的绿色孕育着生命,也孕育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也许,来生我会变成一颗黄河岸边的芦苇,在历史的长河边,在风里,等你。

 

 黄河,那一片芦苇荡
看起来还有些飒爽英姿呢!不知这匹马是否无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