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中流击水》(《中国作家》2010年第6期)

(2010-06-18 15:04:40)
标签:

就业

文理

高职

一流

刘聪博

咸阳

文化

《到中流击水》(《中国作家》2010年第6期)



到中流击水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五周年纪事

高 鸿

 

2009年6月30日上午,位于咸阳市统一大道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彩旗飘扬。来自师范教育系、艺术系、生物科技系的1566名学生,满怀喜悦与激动的心情搬进新校区。

这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师生们挥汗如雨,紧张地忙活着;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为了这一天整整期盼和奋斗了五年!

是的,从2004年9月8日省政府批复发文,到2005年9月8日学院正式挂牌,刚好一年时间;从2005年高职新生报到32人,到2008年高职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达到5280人,仅仅用了三年;从2007年9月28日新校区开工奠基,到2009年6月30日开始搬迁, 21万平米的建筑工程,只用了22个月。咸阳职院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饱含着艰难和奋进的奇迹。

 《到中流击水》(《中国作家》2010年第6期)

一、  在大雾中前行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四所学校曾有辉煌的历史,培养了数万名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和体育人才,尤其是乾师、彬师、仪农三校办学均在70年以上,在陕西乃至全国久负盛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是最优秀的学生上中专,到了九十年代成为最差的学生上中专。2000年以来,地处偏远乡镇的仪祉农校招生出现很大的尴尬,往往发出去几百份录取通知书,一个学生都招不来;坐落于彬县县城的彬县师范学校2004年仅招到40多名学生;乾县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曾达到2700人,但随着宏观政策的调整,生源也急剧下降;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八十多名教职工,一年只能招到几名学生,不得已只好退掉!

怎么办?困惑和迷茫萦绕在每一个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心头。经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2月31日,咸阳市政府同意整合四所中专学校,成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3月,学院筹建班子成立,乾县师范学校薛永恒校长全面负责筹建工作。他们在咸阳市教育局六楼借了几间房子,开始艰难的筹建工作。

就在筹建工作陷入山重水复之际,2004年7月8日,刚刚到任的咸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聪博接到一个惊喜的通知:陕西省政府决定整合各市中专学校,在各地级市组建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8月13日,陕西省教育厅召开组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家考察评估会。2004年9月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设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学院办学规模暂定3000人,首开6个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

2005年9月8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咸阳市体校正式挂牌。

这是一个大喜的日子,咸阳教育史将永远铭刻这一天。

然而,摆在面前的困难几乎无法逾越:四校合并,在哪里办学?建设新校区,资金怎么解决?学院办起来后招不到学生怎么办?四所中专学校教师单一、专业滞后,如何适应职业教育和市场化的要求?

挂牌前,乾师部分学生还罢了课。对原来老学校的那份感情,难以割舍、难以接受。恐惧、不安、徘徊。每个人的心态都十分复杂。是啊,七十年的学校,怎么能说没就没呢?老师抛家弃舍,咸阳居无定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住房无法解决,家属两地生活,孩子上学没有着落……多年来的生活全打乱了。

这是当时包括彬师、仪农很多老师的真实心声。

老师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2005年,省上下达高职招生计划500人,新生报到仅32人,而当时教职员工近500人。

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没有专业……没有知名度,招生谈何容易?

前景茫茫,迷雾重重,人心惶惶……方向模糊,学院何去何从?

 

二、    艰难的突围

 

为了破解难题,2006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任命原咸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刘文理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原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聪博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新的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确定了以“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千亩校园、万名学生、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的宏伟蓝图。

思路确定了,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资金等问题如何解决?分散办学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招生,必须先解决集资办学问题。那时正巧陕西科技大学迁往西安,其老校区就在咸阳市区,是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协商,2006年8月1日,学院迁往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了真正的集中办学。

然而创业是艰难的。新的学院由四所学校组成,以前又分属不同系统、地处不同县区,办学的理念、思路、条件、特色各不相同。合并组建学院后,尽快整合教育资源,统一办学思想成为当务之急。

学院启动了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请专家献计献策,积极寻求学院突围的最佳方式,制定了学院 “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工作重点、保障措施,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让大家看到了光明和前途。同时,学院制定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加强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场整合突围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借用别人的地方办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陕科大老校区地处咸阳闹市区,周围环境复杂,校内有多家职业院校,号称“职院超市”。学生混在一起,很不好管理。志在创办“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校园。可是要征地,钱在哪里?不征地,学院的未来和前途又在哪里?

根据新校区规划,一期工程用地585亩,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对于蹒跚起步的咸阳职院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咸阳市财政只能先拿一千多万元,而征五六百亩地需要五六千万,这点钱杯水车薪,远远不够。

怎么办?旧校区资产处置最多几百万,贷款无门,资金缺口巨大,新校区的建设规划成了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办法总比困难多!”刘文理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他放弃市政府秘书长的岗位来咸阳职院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资金自己筹措也要建”。学院集资动员大会上,刘文理眼含着热泪:“同志们,集资工作是决定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集资工作是对每一位党员的严峻考验,是我们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初入城市,老师们还没有适应,没有住房,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多少积蓄。家居两地,子女搁在一边,薪水勉强度日,拿什么集资啊?即使有一点存款,也是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万一新校区建不起来,建起来招不到学生,这些钱不都打水漂了吗?

迷茫,彷徨,痛苦,观望。痛定思痛,大家开始理解了。有位老师母亲常年卧病,家庭本来就十分困难,为了集资,三天跑了七个县,借了3.6万元。很多亲戚因为本身就有欠帐,实在开不了口,母亲于是拄着拐杖到处帮他借钱。后来一个亲戚把准备给父亲看病的两万元钱拿了过来;董润林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了四万元,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池永战原来买房的旧账还没清,只好再借钱……院级领导带头,全院教职员工积极努力,短短两个月时间集资了2300万元!

土地证拿到了。

 

三、    没有硝烟的战争

 

职业院校鱼目混珠,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招生难,难招生,是新建的咸阳职院面临的又一个巨大难题。杨军民利用自己在永寿县做过多年领导的优势,找熟人、找亲戚、找朋友、找部下作为宣传员,并以个人的名义写了一封真挚感人的“致乡党的一封信”,印发六千多份,广泛宣传,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雇车把学生家长拉到学校参观……王晋、王振刚设在大街上的招生点几天了,无人问津,从来不抽烟的王振刚那天抽了一包烟。杨桂贤每天开车数百公里,为了防止疲劳,她把清凉油抹在脸上。山路崎岖,一天下来腿都肿了,晚上找不到招待所,只好在车上过夜。赵葳利用春节拿着招生简章,好烟、好话、好脸,走遍了全乡镇的千家万户,不会骑摩托的他跌得遍体鳞伤。何勤俭贴在人家学校大门上的招生简章被勒令揭掉,他忍气吞声用玻璃片往下刮,手被玻璃划烂了,鲜血直流。他改变方向,每天步行三十多公里去偏远山区招生。全院招生,全员招生,全力招生!这是一场战争,没有硝烟,但非常残酷。生源就是生命,学生就是一切。没有学生,学校盖得再漂亮有什么用?没有学生,这么多的教师将面临失业,咸阳职院也将不复存在。

家长来学校考察了,刘文理亲自迎接。“这是政府公办的学校,你们放心吧”。刘聪博亲自主持研究制定招生政策文件,重点督查,利用自己多年的人际资源推动招生。

2006年,省上下达学院的高职计划仍为500人,报到新生410人,其他各类学生800人,共计1200人。

2007年,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高职报到新生1078人,总计报到新生3300人,超额完成预定的任务。

然而,兴奋的心情还没有平静,欣慰的笑容还驻在脸上,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在领导的面前:学生突然激增,学校预租地方不够,离开学只有一周时间,学生宿舍还没有着落。——怎么办?眼看开学在即,书记、院长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顾自己也是临时租房,几个人住一间,条件简陋,诸多不便。他们主动找到院长,要求腾出宿舍让学生住。刘聪博于心不忍。老师们背井离乡,初来乍到,怎么能让他们雪上加霜呢?——不行!教师们态度很坚决:“我们理解学校的难处。学生多了是好事,我们有信心。为了学生,我们受点委屈怕什么?”刘聪博面临艰难的选择。同意吧?老师们太艰苦了;不同意吧?离开学时间不到三天,这么多学生来怎么住?教师们坚定的态度让院长感动了。他眼含热泪,同意了教师们的请求。不到三天,老师们都想办法找到了住处,把宿舍腾给了学生。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2008年是咸阳职院浓笔重抹的一年。学院计划招生4000人,实际报到学生4468人,超额400多人。其中高职计划1600人,实际报到2280人。第一志愿报考人数5280人,总平均录取率24%。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咸阳职院毅然压缩招生规模1000人,停止了三年制中职招生,三年制高职在陕西计划招生1715人,第一志愿报考学生3410人。一些超过二本线的考生填报该院,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高出省线40--60分!招生办公室几部电话几乎被打爆,每个老师的本子上几乎都记着一些要求来咸阳职院上学的学生名单。昔日无人问津的咸阳职院,一下子成了陕西高职院校的一匹黑马!

四、    高楼万丈平地起

学生越来越多,租用校舍费用越来越大,学生居住分散,人员混杂,不利管理,新校区的建设刻不容缓。对于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学院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目的只有一个,要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建设质量和一流的工程监理。因为他们明白,教育质量是百年大计,校园建设的质量也是百年大计!这两个百年大计让学院领导班子不敢有丝毫的松懈。2006年3月,院党委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知难而上,新校区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为了缩短工期,节约成本,院党委提出了“全面建设,一次到位”的建设目标,工程规划设计由西北建筑设计院承担,主体建设由陕建集团等大公司承建,确保一流的质量。

新校区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学院通过资产置换、财政投入、教职工筹资等途径,解决了征地、规划设计等资金。农民赔付、工程建设和内外装修的的资金还没有着落。困难当头,学院领导精诚团结,形成了建校以刘文理为主,办学以刘聪博为主的分工协作格局,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那段时间是刘文理最难熬的日子,资金的巨大压力令这个五十多岁,身高一米八几的关中汉子几乎喘不过气来。他利用得天独厚的人缘优势成天找市上,跑西安,进北京。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同意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贷款1.5亿元,一下子解决了开工建设的急需资金!两年来,刘文理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都泡在新校区。多少个夜晚,工地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一些人不理解。有人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放着清闲的官位不干,劳这个神干啥?刘文理说:“我是党的干部,党把我放在这里是对我的充分信任。把职院建成一流的学院是我的人生目标,这个远景支撑着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每天看到学校在发展,在进步,我都感到自豪。人生短暂,一辈子能干成几件大事很不容易。把学校建成百年精品工程,对得起党和政府,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对得起老师和学校,同时也对得起我自己。我一生追求做事,做人,把事做好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2009年春天,新校建设项目大多进入安装收尾阶段,建设资金再度告急,基建账户仅剩10万元,连垫牙缝也不够。有的工队开始走人,有的工队出现停工。刘文理多次找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领导,谈工程进度,讲资金困难。2009年3月,市政府、市人大决定通过市财政担保在建设银行贷款1亿元,又解了燃眉之急……

天道酬勤。从2007年9月28日奠基仪式,到2009年7月新校区搬迁,短短21个月,新校区18个单体项目均顺利完工。22个月,一座崭新的校园建筑群巍然屹立在沣渭河畔,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五、    只有创新才能超越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新组建的学院实现了集中办学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原有的机制完全不适应新的办学要求,改革迫在眉睫。经过深入研究,学院提出了“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院”的管理理念和构建教育教学工作的四大机制,即“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定了加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原则,增设电子技术、数控技术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护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使学院的专业达到50多个。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刘文理幽默地说:“在黑板上开汽车是不行的!”刘聪博一到学院就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他直接抓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学院资金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短短4年,学院累计投资近4000多万元,建成院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11个,合作共建院外实训基地80个;建成数字化校园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校园一卡通工程……2007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院校,争取到中、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840万元;数控实训中心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级高职实训基地。2008年,学院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院校,5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还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中心和考试站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站点。2008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咸阳职院的学生荣获数控铣床一等奖;数控车床二等奖和三等奖。

要有高水平的学生,必先要有高水平的老师。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按照“内部培养,限期提高,外部引进,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调控教师编制,优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鼓励教师通过职称转评、培训考证、科研开发等途径获得“双师型”资格,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目前,已有45名教师取得了“双师型”资格,33名教师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100多名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重点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入党,对博士生破格任用,第一年当科长,第二年当系主任。聘请了著名作家贾平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张波等6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100多名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践课、专业课教学工作,招录优秀大学毕业生80多名充实教师队伍。

学院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为目标,大力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了处室和系部的职能职责,强化了责任主体,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靠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先后创建了包括教学、学生、人事、党建、财务、资产、后勤等管理制度150多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学院的多项工作迈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只有改革,才有发展。从课堂到工厂,从后勤到一线,从学生到教师,学院大刀阔斧地改革,为学院一次次赢得了发展先机,使学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提前实现了万人高校的奋斗目标。

 

六、    像嫁女一样安置学生

 

招生和就业,是职业院校的两大关键环节。就业好,生源就好。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咸阳职院的领导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像父母关心子女那样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和就业,真心实意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技能,还要帮助学生优质就业。

书记刘文理高度重视,经常过问学生就业工作。院长刘聪博亲自担任就业工作领导组组长,主管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系部“一把手”为成员。学院每年多次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用人单位,开拓就业市场。在安置方面,学院坚持“一对(专业对口)、二高(高职、高薪)、三无(无毒、无害、无重体力劳动)、四心(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用人单位称心、学院舒心)、五不(没考察的企业不安置、工作生活环境不好的企业不安置、没发展前途的企业不安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安置、社会福利制度不落实的企业不安置)的安置原则。无论学生多少,学院都要派老师护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直到把学生安顿好后才返校,过一段时间还要回访。有的学生对工作不满意,就帮助他们重新安置,直到满意。

 “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是刘聪博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有租来的学生宿舍没暖气,他提前安排给每个学生买暖水袋,送热水;一间学生公寓不慎失火,他立即派人给学生买新的被褥和衣服。2008年首届高职25名学生毕业,刘聪博说这是我们的开门弟子,他们在学院困难的时候选择了我们,一定要善待他们。座谈会上,他给每位学生发慰问金1000元,学生都惊呆了!刘聪博说,学生选择了我们,就是把一生托付给了我们。他们跟我们的孩子一样,出门在外,很不容易,咱不能让他们受委屈。2008年雪灾肆虐,大雪封路,学院与上海公司签聘的50名学生无法到达,刘聪博当机立断:用学校大车护送!这一趟花了两万多元。用人单位非常感动,学生家长更是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这是一种大爱无边的境界。刘聪博爱教育,更爱学生。他把自己珍藏二三十年的价值3万多元的书籍捐赠给学院图书馆,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阅读。学生来信和诉求,他100%回复督办。为了咸阳职院,他甘愿奉献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

完善的安置措施和周到的跟踪服务让咸阳职院的学生拥有了广阔的就业场。 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有毕业生2411人,就业率高职每年在93%以上,中职100%。特别是机电、电子、畜牧兽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2009年,面对世界金融风暴,许多工厂倒闭,企业裁员,咸阳职院毕业生的就业却一路飘红,1756名毕业生全部安置。
     除了培养技能实用人才,咸阳职院还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下岗职工培训、中小学师资培训,仅2009年暑假就培训中小学师资5000多人。

 

七、  不是尾声

 

这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建院五年,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这是一个古老的学院,乾师、彬师、仪农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在这里一脉相传,发扬光大;

这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学院现有文学社等各种社团20个,《新叶》文学期刊在省内各高校影响广泛,著名作家纷纷投稿;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学院。学院“红十字会”经常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义务献血;走进敬老院,奉献温暖,闻名全国。5.12汶川地震,全院234名党员师生交纳 “特殊党费”41826元,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103826元,为四川重灾区援建两所中小学;新校区搬迁后,学院图书馆存书有限,动员全院师生捐书。短短两周时间,全院师生捐书10万册,社会各界捐书2万册。其中院长刘聪博捐书1300册,计财处长杨军民捐书886册,其他院级领导捐书3000余册。学院毕业生刘兵兵得知情况后,捐来图书3500册,价值6万余元。

2009年9月2日上午,中共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来学院视察慰问,看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他感慨万千:“记得两年前我们一起研究新校区建设规划理念和设计原则,一起冒雨开会,冒雨讲话,冒雨奠基,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一片空地,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短短两年,一座崭新的校园屹立在世人的面前!你们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把新校区建得这么漂亮,令我震撼!你们坚持边建设边育人,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实用人才,实现了万人大学的目标。我代表咸阳500万人民感谢你们!今后,要不懈努力,创建具有一流校园、一流教学、一流师资、一流管理的全国知名高职院校”。

展望未来,咸阳职院人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党委书记刘文理说:“今后四年,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走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坚持人才强院战略,聚集和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秀人才;二是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三是坚持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要全院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不断提升我们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提出的打造‘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院校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刘聪博院长阐述:“我们创建全国知名高职院校分三步走:第一步从2005年到2010年,主要任务是打基础,上规模,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从2010年到2015年,主要任务是抓内涵,上水平;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主要任务是创特色,建名校。”

是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这片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这艘舰艇,一定会踏浪而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