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山
(2010-04-13 08:30:41)
标签:
文化 |
——浅谈高鸿长篇小说《血色高原》
女人是水做的。我原以为,现在看来不是。
改变我这一认知的,是高鸿先生的长篇小说《血色高原》。
一本能改变一个人对社会和事物认知的书,该是一本什么书?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怕人的滔滔洪浪席卷四野,两个弱不禁风的年轻女人带着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其中一个还未断奶)靠着一只从未使用过的小小木船,(后来连木船也失去了),凭借一股对生命的执着,用顽强的拼搏和坚韧的毅志,创造了人类与自然抗衡的生命奇迹。这种超越女人体魄和毅力的伟大精神,被高鸿先生用典型的环境衬托,使人物在激烈的冲突和不屈的抗争中凸显而生动鲜活,让我们的心灵因阅读的冲击而震撼战粟。无疑,他是成功和高明的。
读完《血色高原》,掩卷暇思,所有过去那些因阅读中外文学而在脑海中已被定格了的女人形象轰然倒塌,我这才发现,女人除了美丽,善良、伟大、宽容、搏爱、温柔之外,她们还具备一种被世人忽略的更伟大品质,那就是:坚韧。
对,坚韧,我想,也许这两个字就是《血色高原》要告诉我们的女性真谛和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灵魂基石,是这部作品贯穿首尾的精神所在。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不说,女人是解放了,自我了,具备了更高的人格和独立性。但在这种自我和独立的背后,我们同时也发现,女人们变得有些迷失,变得有些柔弱,有些娇贵,缺乏了对社会的责任,而把自己制造成一只名贵的花瓶,放在精制的红木机架上,供男人观赏爱护,而一但男人的手一不小心,就会四分五裂碎成一堆瓷片。我真不知道,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还是女人自我的流失 。
从这一点上,《血色高原》无疑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女人受人尊敬的精神所在。男人不但要看,女人更应该看。
和别的文章不同,《血色高原》没有把女人的伟大放到高高的神坛上去用显微镜剖析,作者把笔尖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用独特的视觉去关注一群平凡女人的命运。而作者,也没有把自己置身到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而却巧妙地用一个孩子对母亲式的感知,引领我们从生活的苦难中去感知女人的坚韧和伟大。从这一巧妙的表现手法,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学高深的驾驭技巧和匠心独用。
打开《血色高原》,一股夹着三月开花土的黄土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年俗,田耕;樵作;秧歌。作者用灵巧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黄土高原生动的民俗生活工笔画。从而使我们从中看出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血色高原》母亲和外婆刻画的成功已被公认,无需多言,我要说的是,作者刻画主要人物的同时,对细节和次要人物的处理也不同凡响,这从对奶奶和大嫂的瞄写上,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比起母亲和外婆,作者对奶奶着墨甚少,但就这不多的笔墨,却使一个半封建时期的鲜活妇女形象跃然纸上。在这点上,作者可谓匠心独用,神来之笔。
奶奶很年轻就嫁给了爷爷,三十多岁守寡后,以她超常的坚强和忍耐,封闭了自己的情感大门,含辛茹苦把几个儿女拉扯长大,从而得到了儿女的敬重和村人的爱戴,无可挑剔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她做为一个封建时期女性的道德楷模能得的荣耀。《血色高原》中,作者并没有付于奶奶什么高尚的灵魂,也没有把她做为揩模给她立贞节牌坊,使这个奶奶就如我家奶奶一样跃然纸上,读来倍感亲切。奶奶怕人的坚韧和沉默,织起一道厚厚的茧,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使外人无法看到她的内心世界,直到当石头无意中砸碎爷爷的像框,引得奶奶捶腔子抹肚,奶奶内心深处那扇不为人知的情感大门突然打开,让我们一下看到了这坚强和韧耐的背后那血淋淋的伤口,奶奶整个人一下子直立起来,让我们在敬畏的同时,产生无以名状的感恺。
如果奶奶代表一个时期,那么,大嫂就代表另一个时期。
假如大哥和大嫂的爱情是一见中情的产物,那么大嫂与二哥的偷情则是日久生情的必然结果。大嫂的悲剧在于,她以为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会同时进步,而忽略了传统道德的根深蒂固,她的出轨引发悲剧给俩个家带来巨大灾难就显得合情合理 。这是妇女追求爱情和解放被当炮灰的昭示。如果把奶奶和大嫂这俩个人放到一起加以比较,我们就不能不为作者处理故事的高深技巧和对人性的准确把握而高声叫好。
一部作品的好坏,除了语言节构等因素,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向读者向社会昭示了什么,从这一点上看,《血色高原》的成功是必然的。正如标题所言,读罢《血色高原》,我们会发现,女人并不是水,而是山。这是《血色高原》最让人感动的原因,女人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家庭和社会的另一半责任。
整体上看,《血色高原》无疑是近年来较为成功的作品,但遗憾得是,作品的结尾让人稍感压抑,就像一张绷得很紧的弓,就要发射的时侯,弦突然断了,让人对作品的阅读产生稍稍的不适感,建义高鸿再版时为读者考虑一下,是不是稍做修改。
一点浅见,与高鸿共讨。
2010年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