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你漫步在北京街头

(2021-12-21 22:04:37)
分类: 观点-及杂文
    当你漫步在北京的街头,突然穿越到五百年前,会发现自己正在踏浪而行。
    五百年前的北京地区,是一片水泊,一块面积巨大的湿地,草长莺飞。
    复兴门往南,天宁寺一带是一块高低,辽国在这里建了陪都,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就是发生在这里。当时宋朝的行政区域,只是延伸到保定一带。南宋时期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也没有向北扩张,实在是因为这里的经济价值不大,得不偿失,更何况宋朝一向是重文轻武。
    到了元朝建都北京,现在的北土城一带,就是元大都的最北端。再往北不行吗?还真的不行,因为北面更为低洼,都是水泽。
    五十年前,燕王扫北的故事在北京流传甚广,实际上这就是明朝初年的一场军事政变,成功之后朱棣迁都北京,重建了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原址上向南推了五公里。
    为什么北京城要向南推进了五公里呢?因为水面向南退出了五公里,露出来大片的土地。说是土地,不过是一片泥泞的地面。这样的土地能够搞建筑吗?古人是如何操作的呢?(如果读者有兴趣, 可以考证一下元朝时期北京一带的气象资料,看看在那百来年的时间里,降雨量是不是很少了很多。)
    在规划好建筑后,在地基上打木桩,三米多长的柏木桩一根挨着一根的打下去,在木桩上砌上石条,再砌上青砖,于是雄伟的前门楼子拔地而起,雄伟的天安门拔地而起。
    到了清朝初期,紫禁城还是被水环绕,比如说南池子大街,那是还是一条小河流。
    至于开挖北海,堆砌景山,完全是出于风水的需要。南面原来的天桥,前门五牌楼,都具有风水的意义。清王朝非常重视风水。元朝不重视风水,结果延续了不足百年。这点清朝统治者十分清楚。对其他中国的汉人文化, 清朝也有所继承和发展,比如说所有担任主官的官员,必须精通面相学,用以甄别人才。你以为只有曾国藩懂面相吗?他不过是因为留下了著述,才被后人所知。
    我没有考证过,不知道正史中是否有记载,但是那是精研面相是走向仕途所必须的一条路,比后来的大学英语考试必须通过四级还要严格。
    在民国初年,也曾经建过牌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建国后虽然被拆除了,但是地基还在。那时建筑的地基也要打 柏木桩,不过毕竟稀疏,长度也只有一米多。
     建北京城究竟砍掉了多少柏树,恐怕是一件无法统计的事情,至于造成了什么后果,也不得而知。
    漫步在北京街头,思绪飘飞,如果去除了西学,国人还要多少人真正懂得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