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快要到了,尽量为大家写一些轻松的东西。
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都遵循一个春感秋悲的格调,把秋天称之为“悲秋”。不过现代的人,已经找不到悲秋的感觉了。
记得小的时候,人们把秋天称为“金色的秋天”,一望而知有着强烈的农业背景。至于现在大家怎么形容秋天,我也说不好了。不过我们这里有个朋友叫“秋天”,我也要称他一声老兄,有时间请他来谈谈关于秋天的感慨吧。
现在,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关于秋天的文化遗产吧。
七月初七,由一个美丽的传说引发的,不是节日的节日。
过去听老人讲,这天是看不到喜鹊的,因为喜鹊们都到天上搭桥去了,为的是让牛郎与织女相会。还教唆我们,到了晚上,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他们俩人的悄悄话。不过我从没有去实践过,比起青涩的葡萄,我更喜葡萄干。
现在人们把这一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相遥相呼应。可是这种叫法,实在是有那么一点比着葫芦画瓢的味道。把这一天定为情人节是不妥的,大大的不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现在的年轻人,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中元节的说法了,一般称之为“鬼节”。
鬼节的由来,是佛家的盂兰盆会。这一天寺庙里会组织大法会超度饿鬼,到了晚上还会放焰口,放河灯。现在只能看到烧纸钱而形成的,一堆堆的篝火。“人生有酒需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大家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个节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凄美传说,大家有时间慢慢去品味吧。“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们研究易学的都知道,“九”是老阳之数,两九相见,因此叫“重阳”。这一天人们习惯登高,俗称为登高节。
北京的周边虽然是群山环绕,但是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山。重阳节这天,八大处公园和香山公园都会组织活动,如果您是到北京来自助游的话,建议你去位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
怎么?您想叫上我?事先声明,我绝对是一个不合格的导游!您没走丢,我可没准走丢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PS:既然是杂谈,关键就在一个杂字上。为了避免文字间的相互干扰,且听下回分解。绝对“杂”得让您猜不着,下篇究竟要说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