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一次成功的个人炒作(宝剑篇)

(2008-10-22 11:38:22)
标签:

历史

胯下之辱

宝剑

萧何月下追韩信

杂谈

分类: 观点-及杂文
    宝剑赠烈士,红粉送佳人。
    现在烈士是一种称号,封给那些死去的人,使他的后人或亲友因他而享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而烈士这个词的原意,则是指那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
    古人把剑称为“百兵之君”,是冷兵器时代兵器中的君子。因此古时候佩剑就成为了一种风尚,延续的时间达几千年。以至于那些写书的人,也把自己喜爱的人物设计出一段得到宝剑的情节。《岳飞传》中的岳飞,在去赴考时,意外地得到了一口宝剑;《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长板坡单骑救主的时候,也得到了一口宝剑,并且靠着这口宝剑,杀出了百万军中。
    很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喜欢在腰上佩戴着一口剑,以示风采。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喜欢佩剑,而且是位剑术高手。只是在那个时代,佩剑实在是太平常了,以至于他在诗中很少写剑。
    历史再往前推,生于秦朝末年的韩信,也喜欢佩剑,并且由佩剑而引出了“胯下之辱”。
    韩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可以说汉朝的江山,基本上是他打下来的。不过他除了精通兵法以外,一无所长。政治上更是个白痴,不然也不至于让刘邦给整死。
    韩信出生贫寒,少年时代穷得连饭也吃不上,经常到洗衣女工那里去蹭饭吃。穷到这份上了,他还是在腰中跨上一口剑。需要指出的是,佩剑的目的并不是在家里照镜子用的,而是要出去给别人看的。
    这一天,韩信正挎着剑在街上晃荡,迎面走来一位少年,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都穷到这份儿上了,还挎着把剑装什么酷?你拽什么啊拽?你要是英雄,就拔出剑来把我杀了,不然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沉思了片刻,毅然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
    当韩信功成名就,封了淮阴侯,先找到那位接济过他的洗衣女工,送给她一百两黄金,又找到当年这位羞辱过他的少年,封给他个官坐。
    一般人们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认为韩信很大度,为了自己的志向而不惜忍受胯下之辱。不过,我认为这里面还有些值得考量的问题。
    韩信虽然精通兵法,可是他并没有名气,也没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他的简历怎么投递出去呢?谁有那兴致准备几万大军,让他实践一下呢?况且他虽然精通兵法,却不擅长操练军队,不然也不会一次次地被项羽打得大败。
    我怀疑是韩信串通了那位少年,一起导演了这一幕“胯下之辱”,使得他一夜成名,天下皆知,尽管是天下的人都嘲笑他。你想啊,如果一个乞丐被天下所有的人嘲笑,那么他还会做一辈子乞丐吗?因此,这次“胯下之辱”事件,很可能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如果结合着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事件,就不难发现炒作的蛛丝马迹。
    后来天下大乱,所有的势力结成了一个反秦联盟。实力最强的当属项羽。不过项羽是贵族出身,是个很讲究尊严的人,本身就精通兵法战略,操练士兵的能力更是无人能比。他根本看不上韩信。结果韩信投到刘邦麾下,不料刘邦也看不起他,一直没有重用。于是韩信就去结交萧何,后者是当时天下第一的经济学家,理财高手。
    萧何非常赏识韩信,韩信也希望萧何向刘邦举荐自己。当时的刘邦,相当于红军过草地的时期,忙的焦头烂额,萧何也没机会举荐他。韩信误会了,他以为萧何肯定举荐了自己,是刘邦不肯重用,于是决定离开刘邦阵营,另谋发展。当时叛逃的将领数以百计,多个韩信也算不上什么,刘邦根本就没在意。不过萧何不这么认为,如果少了韩信这样的人才,刘邦很有可能要做一辈子汉中王了。于是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从此,韩信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胯下之辱”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前者是有意栽花,后者是无心插柳。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胯下之辱”这个创意,更是瞒过了天下人,包括后世的学者文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文人都有一颗高傲的心,而高傲则会蒙蔽人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