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年轻人崇尚极端的思维方式,因此若想客观地评价一个人,首先就难以得到这些人的认可。因此,如果你真的想做点学问题的话,可以根本不必考虑这个群体。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易学》应用书籍的,当推邵伟华先生。先生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摘抄了不少前人的经验之谈,以方便读者学习。他并没有对书中摘引的内容进行验证工作。客观的讲,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庞杂的验证工作,加之后来的年轻人不会读书,不善业思考,引发了一些后遗症。对此,我也客观地做出了自己的评价。于是有些人就认为我在骂他。(小人之心,小人之言,不必理睬。)
我见过很多人批评邵伟华先生,虽然有人贬低他,却没见过谁完全否定他。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说明他对《易学》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邵伟华先生冲破文化的桎梏,首先举起了《易学》的大旗,其功绩就不用赘述了。他当初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易学》也不用多说。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邵伟华先生成名的一卦呢?
1985年月,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振寰将军接见了邵伟华先生,并给他出了一个题目,要求他对病中的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做出预测。邵伟华先生断定契尔年科将死于1985年的正月。果如所断。
预测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事物发展的结果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也是检验预测师的唯一标准。至少我就是奉行这个原则的。在网友们的要求下,我也曾经对两位公众人物成功地做出过预测。一个是小马哥在竞选中获胜;一个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刘翔将无缘于奥运冠军。由于我有着充分的思考时间,还有可供参考的资讯,因此我是无法与邵伟华先生当时的那一卦相比的。他是在将军的面前,当时就要拿出预测结果的。
对未来的事件做出预测,是无法做任何投机取巧的,同等的条件下,我做到了而别人没做到,这就是我的实力。
你可以贬低一个人,但是你必须拿出过得硬的实例来。如果你没有成功预测的记录,你有什么资格来贬低别人呢?
由于验证一条断语,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交流,都是说出自己的依据,说明自己的思路。重在参与,而具体的对错还在其次。
我一贯奉行敬老尊贤的处世原则,但并不要求大家都这样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无法在自家的留言板上发言。请大家尽量不要使用留言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