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褡裢火烧油饼油条北京风味 |
分类: 观点-及杂文 |
现在再想吃到地道的北京小吃,已经是一件比较奢望的事了。拿早点最常见的油饼、油条来说,早已不复往昔的风味。
说起过去,油条有油条的口感,油饼有油饼的风味,绝不会混淆。现在的早点摊儿上,就那么一块面,想吃油饼给你炸油饼;想吃油条为你炸油条。唯一的差别,只是显示在价钱上而已。北京风味,已经没落了。
纠其原因,经营早点太辛苦,利润又低,已经没有北京人再做这买卖了。都是些来京打拼的人家,租下餐馆门前的地方,支起摊子来经营早点。为了降低成本,那点儿油底子,用了再用,使油饼吃起来,都有股子哈喇味儿。有钱的主,根本就不吃这玩意儿。
小时很爱吃北京的炸糕,现在吃起来,也有点儿吃忆苦饭的感觉。今不如昔的感觉,油然而生。
有一次朋友请吃饭,说是请我去吃褡裢火烧。这玩意儿以前听说过,可没亲口品尝过。我们七拐八绕,来到了一家门面不大的餐馆。里面木桌木凳,古色古香。正赶上饭口的高峰,店子里颇有些熙熙攘攘的气氛,还要等坐。
火烧一般是做成圆形的,褡裢火烧却是长条形状,因其形似褡裢而得名。过去不象现在这样,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样式的背包,当时的人们缝个口袋,在中间开个口子,往肩上一搭,两头装东西,十分方便,俗称哨马子。说实话,这东西我也没见过,只在小说里听说过。
看着菜单,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褡裢火烧馅儿料丰富,有十余种。像市面上早已绝迹的灌肠,这里也有。灌肠的主料就是淀粉,切成片状,在饼铛里用油煎熟,十分焦脆,沾着蒜汁儿吃。记得小时候,灌肠一毛钱就可以买一大盘。其他各种难得一见的北京风味的吃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店里不供应茶水,但免费供应玉米面粥。处处都透出了实惠。在别处点个菜的钱,这里可以让两个人吃个饱。附近的居民,经常光顾,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我注意了一下,这里的翻台率,高得惊人。服务员像走马灯似的,忙个不停。
这顿饭花钱不多,吃得很舒服。建议来北京玩儿的朋友,不妨来这了坐坐。天坛东门向南不远,路东就有一家。店名儿叫“左邻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