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闷的课堂一定不好吗?

(2013-12-29 12:18:07)
标签:

好课标准

课堂教学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今天博客中看到这篇文章,让我有一股冲动转载。曾经浙江有一个著名的校长形容职教的课堂应该是“闹哄哄”,意思是要学生动起来,于是乎,现在很多的课堂如果缺乏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不是一节好课,其实“沉闷的课堂不一定效果不好”,如果一位优秀教师有严谨缜密的逻辑、有丰富扎实的知识体系、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有一种无形的教学气场,可能没有过多的互动和交流,我认为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喜欢这样课堂教学方法。下面是这篇博文,和大家一起学习参考:

 

沉闷的课堂一定不好吗?

——从孙志毅老师评论石皇冠老师的文章想起的

作者:杜玉双

    教师讲课,往往要结构完整、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尤其是给别人看、让别人评的课,非要弄出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师讲授语言清晰,各环节层次分明,学生表现热闹或吵闹,回答问题踊跃积极,此种情形不排除好课的存在,但也不能说就是好课的标志。大抵是由于评课的视角或标准使然吧,不然只听一节课怎知是好是坏呢?这种评课与作课的趋向性和一贯性,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行为惯性,不这么做就没法评课,只有这么做才能称之为“好”。当一种习惯视为合理的时候,其它的真实存在就模糊了,多种的“好”就变成了一种的“好”,且视为唯一。因为这种所谓的“好”,能够一眼看透,不需要推敲与琢磨,更不需深探,看表面就能得知。其实,这是一种做表演和看演出的相互交织心态的共鸣,致使富于表演性的作课大行其道并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同时也是教学异化的价值取向所在。就像集体备课非要简化为统一教案一样,表面看起来合理,也可以将其合理性说得头头是道,更可以使教师普遍赞成,甚至高呼万岁,却是对教学的扭曲和异化,之所以赢得教师赞成,只是因为备课不至于劳神费力了。

   课堂需要思维的迸发,热闹现象未必是其体现方式,或唯一体现方式。如果课堂并不热闹,却能够使学生思维深入而不飘浮,怎能不是好课呢?学生能够静静地内化思维,要比胡诌八咧地抢话说好得多。学生如果能静静地思考问题,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很多奇思妙想就来自静养式思维,而我们的课堂恰恰缺少这种十分难得的思维空间。思维能在静静的内心之中涌动了,然后化作一种思想,或者化作一种话语,怎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呢?比如,独在一处解数学难题,豁然开朗之后而内心愉悦、喜形于色。静静地阅读文章,感动之处或心驰神往,或怆然涕下,等等。当然,这在听课者看来,是一个隐藏的东西,不被发现也不去发现。人们习惯了充满激情的课堂,结构完整,首尾相接,前后连贯,承接自然,答问顺畅,各有发挥,也就把这样的课堂当做了尺子和标准。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就不怎么认同。

    尽管在强调学生主体时让教师“向后转”,让学生“向前站”,此种情况多数为“教师的话语权”转向了“学生的话语权”,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形。在好多人看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战略转移”才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战场必有硝烟,“没有硝烟的战场”就不视为战场,由此就理解为——课堂上怎么能没有“硝烟”呢?也因此不习惯,更不认同没有“硝烟”的课堂。

    教学是“慢的艺术”,都在这么说,真正去做的还很少。“快餐式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因此都在追求快节奏与高效率,不论哪个步骤,一旦慢下来就会迎来一片质疑,哪怕是一节课都不宽容。“慢的艺术”是个过程,也许一年两年,也许三年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当这个过程将要收尾时,所蕴积的能量才能得以显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填鸭式的堆砌知识,不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神龙见首不见尾”,光听一节课,可能会有只见其首,不见其尾的情况,但却是“伏笔”,关键是看如何“照应”。

    视野收缩了,思维僵化了,心绪飘浮了,情感干涸了,往往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唯真,唯美,唯实的东西本来不需要华丽的外套,却非要给加上鼻子或尾巴,并竭力鼓噪创新,让人雾里看花,难辨真伪。鲜花固然美丽,但毛玉也固有其价值,不能只识鲜花,不识毛玉,特别是存在于市井之中而又鲜为人知的东西,已经经过了日华洗礼,更值得人们以虔诚的心态予以对待。

    我和石皇冠老师仅为在一起开会的一面之交,也没有亲自听过他的课,但我欣赏并向往石老师的授课理念和授课方法。从多篇文章中我体会到,石老师的课朴素而不华丽、安静而不吵闹、固本而不飘摇。上面谈到了“静养式思维”,那么我把石老师的课暂且称之为“静养式课堂”吧。在当下,轰轰烈烈地打造模式的居多,热热闹闹地进行教学的居多,匆匆忙忙地应对考试的居多,风风火火地演练习题的居多,而安安静静地贯通古今、孤独潜行的教学改革者却少之又少。当然,孙志毅老师的发现与发掘,让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样的授课方式和这样的价值取向。值得守望的是,石皇冠老师一直在默默地追求与探索;值得振作的是,孙志毅老师一直在挥手之间,寻觅真理与谬误之间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