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年会上来自台湾,在国际心理治疗界享有盛名的萧文老师有一个题为《后现代社会的治疗思维》的演讲。可惜当时我在参加小组体验,因而错过了演讲的大部分,只听到结尾的大约40分钟。
好在两个月前,为统考在北大复习的时候,碰巧在北大听了李子勋的题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技术》的讲座。
比对一下,可能介绍的内容都差不多,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但愿能够把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理念和技术有所呈现。
不过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我仅仅只是把笔记中的一些关键字句整理出来呈现给大家,是凌乱的,但是即便这样,我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已经不是老师们所说的原貌了。这一点,请大家甄别。
从因果思维模式到自组织理论
传统的思维模式讲究因果,一个事件必须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受其影响,总会追究你现在的这种状态,是因为你过去做了些什么。用萧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追究你究竟做了什么孽?”但是,事实上,人活到这么大,谁没有挫败的故事呢?
后现代思潮提出了自组织理论,认为在人能理解感知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更广阔的自组世界,我们没有办法影响它的变化发展。它是自组的,混沌的,有其自己发展的规律,但不是线性的规律(即因果关系)。在自组理论中没有对与错。
比如说,北大的学生都曾经是全国各地各校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为什么来到北大,所有的好学生还是会分出好坏来,这就是自组织理论。
以自组理论来重读事件,最后发现都是自组的新的意义。
后现代是一种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补充。把现代主义中一些绝对的地方变软。
心理建筑学和希望理论
心理医生要做的是找到来访者的内心地图,而不是过去的故事。
记忆其实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建构,而并不代表事实本身,因而记忆是不可靠的,而建立在记忆之上的心理学(指建立在强调过去的心理治疗)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在后现代思潮中,心理学从考古学变成了建筑学,因为我们要做的,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一些快乐的故事,而不是追忆那些悲伤的故事。
这也是萧文老师说的,治疗室的面巾纸是要擦喜极而泣的泪水的,而不是悲伤的泪水。咨询是要给人带来欢乐的,而不是追究你究竟做了什么孽?如果你始终是在追究来访者究竟做了什么孽,有时候会造成“二次伤害”。
我们过去习惯的是负向的自动化思考,总是在挫败的经验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还是挫败的。过去的思维总是寻找人们何以无能。而现在则要寻求正向的观点。比如在一个案例中,一个男孩抱怨他的父亲,传统的治疗方法总是倾向后退的,总是问,“你觉得不受尊重,是吗?”;而后现代思维总是前进的观点,是问,“你希望你爸爸尊重你?”。是一种明确的正向的观点。
我们还是需要了解过去,但是不去解决过去。我们要做的个是给一个支持,使看到希望。把消极的语言转变成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正是希望理论和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建构一个人正向的观点,积累他积极的经验。
搅动技术
——这一部分可能看不出什么内在的逻辑,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凑合着看吧,呵呵。
自我不能分出好的、坏的;自我不属于人类,是属于人类的语言系统。我们的真实、知识只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自我和搅动是分不开的,你不能传输、改变,但你可以搅动,只要可以搅动,什么都可以。
强调以当事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理论为中心。
共情,如果意识到是在共情,就不是共情了。
有些词汇不存在的时候,描述的时候就会更加坦诚。找到核心理念,然后釜底抽薪。不许当事人说关键词,比如说抑郁。因为语言是一种内在逻辑,用不同的语言叙事的人更加灵活,因为是在用不同的逻辑叙事。
治疗要保持无知。治疗师要从权威者的位置上下来,到服务的位置上去。用心理学知识为当事人服务。要成为变化的中点,不能预见、假定。有时候你分不清当事人哪一点是指向你的。分不清就不分,你要忠诚这个个体。
作为后现代的心理医生,有3个特征:
1、承认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2、接受搅动技术,而不在乎派别。
3、成为一个信息库,什么都要知道,什么也不要知道得那么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