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天前爆发的感染者隐私泄露事件,似乎正在从不断轮换的热点话题中渐渐淡去,一些媒体也被要求“不得炒作”这个话题,但是,于受艾滋病影响人群而言,隐私泄露事件带来的伤害和不安全感,或将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据悉,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最终是黑客攻击还是疾控内鬼泄露倒卖了感染者隐私信息,我们只能等待官方结论,对于已经泄露的信息,恐怕是覆水难收,很难再改变。
事实上,隐患早就存在,很多社区骨干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提出质疑,比如从检测到上药,从疾控、定点医院到社区小组,哪个环节都在搜集感染者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都要通过国家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到国家疾控,包括既往的盖茨项目、全球基金项目和现在的国家防艾基金项目,哪一个环节都在搜集感染者隐私信息,而且很多信息根本与疫情毫无关系,我们始终不明白你要人家这么多隐私信息干嘛使?
这次全国大范围隐私泄露事件,很多感染者受到很大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也使得政府在艾滋病领域苦心建立的信誉受到重创,我觉得国家疾控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受害者一个合理解释和道歉,也应当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同时,政府和疾控更要从保护人权的高度进行制度反思,切实采取补救措施从根本上堵住漏洞和隐患,规范信息采集和管理流程,限制信息采集范围,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国家疾控进行重新制度审查,也需要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和国际组织外部监督,如果这些问题不从制度设计层面根本上解决,我想,隐私泄露这颗定时炸弹还会随时发生。
网络时代,何处安放我们的隐私信息,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最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