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面面观之二——一罐藏钱币
裴元博先生在《契丹钱树鉴赏与投资》一书中,写到:“契丹钱保存途径大致有窖藏、罐藏、墓葬、传世四种,……罐藏大多是私人作为财富埋藏,近十年来发现的辽钱多出与此。” 在东北钱币收藏界和钱币商贩中,有“东北出土的珍稀钱币尽出罐藏”的说法。
1、折十“大观通宝”来自何方
在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中,“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是常见的折十大钱相当多,友人赠给我的六七十斤五常出土的钱币中,就有这样大钱一百多枚。而人们知道,北宋徽宗时代,铸造的折十大钱并非只有这两种,其中大观通宝,是最先铸造的折十大钱,而这些大观通宝在一般的窖藏钱币是很难看到。例如“千山出土窖藏汉一辽、金古钱币内涵初探”一文介绍了辽宁千山出土的金代罐藏钱币中。有后世认为十分珍贵的篆书“重和通宝”平钱、“靖康元宝”篆书折二钱,银冥钱、合背钱、花穿钱,却不见徽宗时代十分普通的折十“大观通宝”钱。
折十“大观通宝”在收藏市场上也并非珍稀钱币,那么市场上的大观通宝来自何方呢?笔者熟悉的一位钱贩告诉了我这个秘密,在东北出土的大观通宝折十大钱,基本是单独罐藏或与其他的大钱,如金代、辽代大钱共同储存一个不大的器皿中,这种器皿基本没有北宋小平钱,而这种器皿多出土于房屋遗址内或附近,可能是作为宝物珍藏。而《金史.食货志》有这样的叙述,“初,新钱之未行也,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之”,这可能是唯一金代官方明令规定的折五大钱。
这说明了一个现象,金代小型罐藏钱币中,多出珍稀大钱。如同文章所说,“故金朝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等诸多权势富豪之家乐居于此(金源内地)。所以,当国势有所变化时,这里的窖藏铜钱现象远比它地为多。”这些权势富豪之家储存的钱币许多是金代权势富豪之家才能独享之物。
怀德秦家屯信州附近的七棵树油田,在雇佣民工土方作业中曾经发现一个不大的瓷罐,此罐中储藏有近百枚钱币,钱币上有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生坑红锈”,钱币宛如被涂上一层薄薄红漆,但是其红色并非鲜艳,而是褪去鲜艳,留下沧桑。有些红锈上带有一层如同一些密密麻麻绿色极细小斑点而形成的绿锈,利用鬃刷轻轻刷,可以去掉这些绿锈,露出红锈
此罐中有部分北宋小平、折二、折三铜钱,也有一些大小不等纪值钱,主要为北宋纪值钱和一些不可读识的钱币,如带“天阜”、“承天”字样的 重宝、通宝等等。以北宋纪值钱币为例,都有一种“红黑油腻感觉”,这恰好是北宋雕母的重要特征,这些钱币除去具有“铜质精良,地章平坦细密无沙眼,面、背轮郭整体规整,外轮有研磨之感,没有一丝铸造痕迹,边轮与地章结合部有小的拔度,钱文与轮郭深峻,钱文笔锋之间无流铜痕迹,”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钱币大多有雕琢的痕迹,这恰好是雕母形成过程中的留下痕迹。基本是脱谱钱,不为历史资料所记载。
笔者收集到行书“淳化元宝”背当十;楷书“至道元宝”背当十;楷书“咸平元宝”背当五,楷书“祥符元宝”背折十;楷书“祥符元宝”背当五;楷书“天禧通宝”背折十;“皇宋通宝”九叠篆背折十;行书“元佑通宝”背当十;折十“绍圣重宝”背当五;行书“圣宋元宝”背当百;篆书“至和元宝”背当五;篆书“宣和元宝”背当五;篆书“宣和元宝”背折十;篆书“靖康重宝”背一钱等十五种。
和这批钱币同时出土的还有金代“大定通宝”背当五,背折十纪值钱,一些南宋纪值钱,其中就有大宋通宝背當拾等纪值钱。
与其一同出土的有北宋北宋行用钱,并非都是珍稀宋钱,也有不少漂亮的北宋小平、折二红锈钱币,这些红锈钱币在窖藏钱币也是不多见的,我也随手选择几枚,证明不会有人如此无聊地仿制价值极低的北宋一般钱币,作为这批罐藏钱币的真实性的一个佐证。
其中有一枚看似普通的折三篆书“绍圣元宝”,实则为非常珍稀的绍圣钱铁母。
在这批钱币中有两枚非常奇特的北宋篆书钱:
一枚篆书“太平通宝”小平,一枚为篆书“景德元宝”折三钱,历史典籍与钱谱没有相关的记载,而这两种钱币过去只有隶书体钱币的记载。
这些钱币部分,阿骨打保机先生也有收藏。
此罐钱币甚为奇异,除去小平钱外,基本为出谱钱,而储存的器皿为瓷罐,也是珍贵之物,铲地皮商贩也卖了一个不错的价钱。这说明此罐钱币的主人并非一般人,应该为懂得金石之道的雅士,在金代中后期,女真贵族汉化之风盛行,收藏书画金石成为一种风气。而能够收集到这些钱币应该为权势富豪。
金末时,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时,“志在掳掠,得城施弃”,大军所到之处,往往是杀掠焚烧一空,东北这一时期的许多屯寨城邑,在这场浩劫中都被摧毁荒废,信州也未能幸免。此罐钱币应该是此时埋入地下,历经近千年,偶然的机会使其重见天日。
据笔者所知,相当多数的珍稀钱币,特别是折五、折十以上的大钱基本出自罐藏,且器皿不甚很大。而一般较大或大型器皿,动则出土钱币几百斤,上千斤、数千斤的一般小平钱形成鲜明的对比。
根据裴元博先生的《契丹钱树》介绍:
契丹钱保存的途径大致有窖藏、罐藏、墓葬。存世四种,有窖藏出土的多是大批量钱币,遗憾地是窖藏钱币的辽钱多是大路货,而且仅占出土量的10%左右,基本为下八品。罐藏大多是私人当作财富埋藏,近十年发现的辽钱多出于此。其辽钱比例在30—70%之间,珍稀钱大量发现。墓葬是发现金银钱的主要途径,而遗址出土的辽代存世钱的主要来源。墓葬辽钱皆宝贵,存世多是民俗钱、宗教钱。
《辽金钱币东北调研行日记》介绍,“承德一次出土罐钱通行泉货300多枚,四个品种……。还有一次在吉林本地,出土一罐重熙通宝,数量高达2000枚。这都说明东北大地埋藏的辽金钱币数量无法估算”。而“通行泉货”、“重熙通宝”则属于辽钱的珍品种。
1989年辽宁阜新一次罐藏出土386枚“千秋万岁”大小钱(1995年辽宁省文物民间收藏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阜新代表发言)
裴元博先生在博文《赤峰寻钱记》说,“而原任(赤峰)市文物商店十几年经理的同志……认为考古发掘的大多是国库与军费窖藏,辽钱往往很少,因为辽钱的政治作用是第一位的,辽钱很少直接用于流通,故存贮流通钱的窖藏中很难发现辽钱,发现时数量也极少。仅以这样窖藏中辽钱数量判断辽钱铸造量与存世量是极不严肃也极不科学的。辽钱大量存在于贮藏财宝的罐藏、器皿藏中,只是这样的贮藏多为近年私人探宝者用探测仪探出,文博考古部门很少知道或睁服闭眼。所以不解开辽钱存世量之谜。”在另一篇博文中指出,“所以契丹早期年号钱包括神册通宝铸额都很稀少,基本上不用作流通而主要用在赏赐和玩赏上。近几年发现的辽早期钱,多和金银珠宝一起出土于罐藏而非窖藏,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据笔者所知,近年来出现的遥撵汉国钱,也属于这种情况。
2、“榆树市延河乡出土的异文古钱”一文的启发
而这些探宝活动基本上没有明确地记载,有明确记载的只是网络上文章“榆树市延河乡出土的异文古钱”记载的“2002年9月22日,吉林省榆树市延河乡(朝鲜族自治乡)太平川村朝鲜族村民金某,在翻修房屋、拆挖旧地基时,于距地表两米半处掘出一个看不出年代的黑陶坛子,坛子被土填满,出土时已破碎,坛土中发现不识何种文字钱23种75枚。坛中还有银手镯两副和数量不详的金银铤(条)等物品。金银铤(条)之事只闻传言,未见实物,挖坛者也矢口否认。出土钱币几经周折,后被辽宁省文物民间收藏研究会征购。”
“钱币中有女真文或契丹文钱3种10枚、西夏文钱20种64枚。钱的形制小平(28毫米至30毫米)、折二(30毫米至32毫米)、折三(33毫米至35毫米)、折五(36毫米至39毫米)、折十(40毫米至51毫米)、当百(52毫米至60毫米)均有。钱币轮廓规整,制作精美。文字深峻,如刀切斧剁。地章平整,锈色虽薄但根深入骨。穿径面小背阔,有拔模梢度。整个钱透着一股浑厚庄重的神采。文字似有两种书体,一种方正规矩,一种自由随意,均散发着少数民族文字特有的韵味。该批异文钱大概未经历过流通即被埋入土中,所以几百年过去,该钱币仍棱角分明,笔划无丝毫粘滞之处。专家初步断定:这是一批罕见的契丹文(或女真文)与西夏文的母钱或样钱(具体情况尚待进一步认定),制成后尚未用来浇铸行用钱即被废止收藏。”
对发现的这批异文钱,辽宁省文物民间收藏研究会组织了省钱币协会、省考古研究所吴振强、孙守道等4名专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辨识。
当74枚异文钱送到研究会时,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不敢相信它们是真钱。因为它们的外观太规整、太精美了,有些竟像机器冲压制成一样。细审之,少许土垢下仅地章和文字缝隙间有薄簿的硬绿锈和个别点状腐蚀痕迹,在50倍放大镜下硬锈明显根深入骨,已和钱骨结成一体。钱文字口深峻,笔划圆润丰满,笔势流畅舒展,无丝毫粘滞模糊之处,根部与地章平且呈90度角。内廓多数为细绿,而背内廓却多为宽缘,穿径面小背阔,拔模梢度明显,穿口留有加工锉痕。铜质为青铜,色泽偏红,略显硬挺,可能含有某些微量元素所致。钱体光洁柔润,质地细腻,冶炼铸造技术之高超使观者无不赞叹不已。经清水冲洗,土垢消除后地章和字缝间白绿色薄锈清晰显现,一些大型钱泛出鲜艳的红色,红绿色相映使钱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气氛。钱整体形象显示,非官铸钱文不能有此优美,非官铸形制不能有此规整,非官制铸制工艺不能有此精湛。根据对材质、铸工、锈色、风格的反复推敲及与西夏文钱、汉文钱对比后,参与鉴评的专家一致认为钱体本身没有问题,锈色与铜质腐蚀情况表明:在干燥北方密封坛中能出现鉴审时的状况,入藏时间不会少于数百年。而100年前,尚无人认识西夏文字,西夏文钱造伪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可以肯定这批钱是真钱。
这是对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进行专家鉴定的唯一一例。
这罐钱币的出土,解决了在东北干燥的沙土地带出土的罐藏钱币的干坑锈的真伪问题,实际上用明确的实例,说明了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在锈色,钱币的腐蚀程度上与内地,特别是江南等地出土的窖藏钱币的不同。
据笔者向榆树出土的罐藏钱币收藏、鉴定过程的亲历者裴元博先生求证,此事是真实的,这些钱币即收藏于裴先生处,而非虚构。
据泉友介绍,“就像大宋通宝背當拾,在黑龙江出来就是整罐装的清一色”,就知情人介绍,在今天吉林榆树与黑龙江交界处的拉林河流域,就出土过不少此类大宋大钱,有大宋通宝,也有大宋重宝等。
以下为来自拉林河流域的一枚“大宋通宝”背當拾钱:
同罐发现的还有“大宋通宝”背“当伍百”、背“当千”、“大宋重宝”背“当伍”。背“當拾”等钱币,这些钱币都有字口峻深,文字如雕刻的特点。
在榆树附近出土的一个罐藏钱币中有两枚“大宋通宝”背“当伍十”钱,不可思议的这两枚钱币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形制不同,即直读与旋读两种制式,而两种钱币文字、直径、重量都相差不大。
据说此类大宋类纪值钱,基本来自拉林河流域,即吉林榆树、德惠北部、黑龙江五常等地区,这是金代金源重地,属于会宁府,拉林河流域曾是辽、金时代的古战场。1186年(金大定二十五年),金世宗在拉林河左岸建有得胜陀碑以纪念大捷。而金代初期著名大臣完颜希尹的家族墓地和私城就在附近,完颜希尹是金国开国功臣,其武功是参与了功伐辽宋!建国等重大事件。而完颜希尹在文治上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创制女真文字和收罗北宋图籍两件大事上。女真贵族在收罗北宋的丰富的财富上,可谓“裒敛无厌”,汴京“堆金叠玉”般的公私财物被金人搜刮一空,尽数运往就金上京等金源之地,这些来自内廷官府的非流通性的大钱,也都成为金代贵族的私藏,北国盈泉收集的“大宋鎮庫”背“直萬”大钱就是最典型的范例:
这些珍稀财富,或在金代初期的权利斗争、迁都等变故中或在金代灭亡之际,躲避战乱,,被贵族埋入地下。成为今天地下的财富。而罐藏钱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过去达官贵人的财富象征。东北窖藏钱币中珍稀新品种钱币尽出“罐藏”可谓不谬!
3、独特的锈色——从东北罐藏钱币的锈色说起
由于东北特殊的人文历史环境,形成了东北地下数不清的窖藏钱币宝库,而东北特殊地理条件又造就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的丰富多彩的锈色。
裴元博先生在《契丹钱树鉴赏与投资》一书中写到:“由于保存途径不同,出土地区不同,钱本身材质不同,埋藏环境不同,面世的生坑钱、老生坑钱、传世钱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包浆和锈色”,“如传世品多见的褐色包浆,南方泉家无论任何是不会看真,而它恰恰是真。再如生坑红锈,南方就很少见到,而这种红锈独生长在沙土罐藏中。再如沙漠黑漆古、草原瓜皮绿、山地斑驳色、古城红蓝锈等等。”
“契丹钱的包浆锈色是值得爱好契丹钱的人士研究和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裴先生在《契丹文珍稀钱币考译图说》一书中,对东北窖藏钱币的锈色进行详尽的解说:
“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契丹钱出土品,由于长期埋在酸性土壤中,锈蚀颜色一般为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变化)。并产生碱式碳酸铜,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分不同,含量多少不同,因此便会形成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蓝绿等。”
“内蒙古出土的契丹钱,在埋藏前已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流通中已产生一种氧化铜和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哑铜,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呈大红色,俗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俗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契丹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水中捞出的契丹钱,因水质不同而锈色不同。……若久浸在有污染的水田……,钱则会被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而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颜色由海灰一银灰一淡灰一中灰一深灰渐变)。”
“在干坑出土的契丹钱,无论紫铜、青铜、黄铜钱,大都和传世品一样很稳定,……,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有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氧化铜(CuO),呈黑色;硫化亚铜,呈黑色;氧化亚锡(SnO),呈棕黑色。年代越久,锈层越厚,颜色也越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占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开门见山”钱。”
而罐藏钱币由于并不直接接触土壤和水分,或接触土壤与水分的时间很短,其锈色与上述一般窖藏钱币的锈色有所不同。
根据行内人介绍:
罐藏钱币的几个特点:
(1)出土时候,容器损坏,钱币直接与土壤接触,锈色如同一般窖藏。
如笔者在2014年过眼的一批吉林中部出土的窖藏钱币,出土时候,瓦罐已经损坏,直接与土壤接触,出土时候,钱币被一层潮湿的泥土包裹,除去泥土后出现出褐黄色而带绿色,锈色不单一,层次不分明。
笔者也曾经接触到一批信州出土的罐藏钱币,由于容器没有封口,泥土灌入容器内,出土时候,钱币呈不规则的坨子状,那年春天,吉林中部一连下了许多天的雨,这些筒子钱出土不久,钱币上还带有潮湿的泥土,为信州一带常见的黑褐色土,这些坨子钱与收藏市场上的筒子钱赝品整齐划一相比,钱币或大或小,有薄有厚,如果当时趁泥土潮湿,很容易去掉泥土和钱锈,如果当时未能及时除锈,当包裹钱币泥土层干燥后,泥土也变为蓝绿色,除去泥土,下面蓝绿色的锈层相当坚固,除锈相当困难。
下面为笔者得到辽代花钱篆书“千秋万岁”背龙凤和南汉小平钱“大宝通宝”:
其中“大宝通宝”仍然保存着未能除去的带泥土的蓝绿锈。
(2)、 出土时候,容器没有损坏,且封闭严密,则一罐钱币的锈色可能分为三四种,最上层,与空气接触较多,可能为蓝绿锈,或红斑绿锈,中间一层可能基本无锈,底层可能为红锈。
如果土壤干燥,容器封闭严密,极易产生所谓的“干坑锈”,锈色虽薄但根深入骨,这在通辽一带出土的钱币中是极为常见的。估计笔者最初收集的遥撵汉国钱就是“干坑锈”:
笔者收集的来自信州附近的一批朱砂锈钱币,其中数枚为北宋行用钱,如
如同裴先生所说,这批使用流通数十年的钱币,流通中已产生一种氧化铜和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就形成了朱砂锈。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故保存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而同期出土的大型钱币,由于没有经过流通,表面只是氧化,因此呈现出红色,而带有少数绿锈点。
如果在内蒙干旱的沙地,则干坑罐藏钱币有时会有一种灰蒙蒙、似浮土、似浮锈的非锈、非土之物,手一模、一手浮土。这是我在潘家园看到内蒙敖汉旗出土的罐藏:
这些都是典型的沙地干坑锈色,原罐原装、罐子为一个盛水的铜罐。我这批钱币均为普通北宋钱币,有折二、小平两种,杂有一些开元通宝,这些钱币显然为行用钱,流通痕迹明显,其中不少残破。可以算为稀少一点的钱币就有:会昌开元、大观小平、折二“绍兴通宝”、篆书“绍兴元宝”等几种。
在摊位另一角的一些宋钱,显然是另一类钱币——墓葬钱,钱币上有一种尸水侵润的感觉。而几枚八思巴文的“大元通宝”,锈色又是另一种感觉。
(3)、窖藏钱币中的银钱与鎏金钱
在窖藏钱币中偶有银钱和鎏金钱发现,由于这些钱币与铜钱混杂在一起,因此,这类银钱与鎏金钱多少会带有一些有铜锈而来的蓝绿锈,且与铜钱混杂的银钱容易产生腐蚀的麻点状锈点:
极少数的银钱形成栗子壳色的包浆,且银质较软,流通过程中磕碰形成的磨损痕迹明显:
同样,与铜钱混杂在一起的鎏金钱也多少带有由铜钱传染来的蓝绿锈:
而最为财宝而珍藏的罐藏钱币中的鎏金钱,则钱币上绿锈层则比较薄:
这些钱币银质钱币与鎏金钱币在东北窖藏钱币中是属于珍稀品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泥金钱”,这只是铜钱埋藏于特定结构的土层中形成的一种包浆或锈色,并没有任何金元素。
这些“大定通宝
”出土于北京右安门一带。
还有一种被人们成为鎏金钱的钱币,上面没有锈迹或有一层淡淡地灰色包浆
:
这种钱币实际为古代黄铜钱,其黄铜非元明之后工艺提炼,而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原始工艺提炼,这种材质,古代称为“鍮石”或“瑜石”,在当时是一种极为昂贵材质,常用代替黄金。
这种材质的钱币,目前只是在辽金元窖藏中偶有发现。
结束语
东北出土钱币的锈色,由于东北特殊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再加上储存方法,造成了东北窖藏钱币的独特锈色,“至于钱币锈色包浆问题,传统的看法,以生坑绿锈、水银古、传世古及锈色是否生根等为依据,这当然是数百年来玩家积累的宝贵经验,但对浩瀚的内蒙沙漠地区,较旱少雨地带及罐窖藏之品,锈色差异亦有之也。”
董大勇先生曾经在“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文中写到:
“
说到鉴定,……,藏识、眼力固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人品。所谓人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谦和、客观,戒自负、戒以势压力;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心地公正,光明磊落,戒和心,更不能为一己私利颠倒是非。”
对于东北窖藏钱币的锈色研究,要广泛地征集标本,这些标本既要有珍稀钱币,也要有一般宋钱的那样的大路货。只有在广泛征集标本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真知!这正是北方钱币收藏界所能力去做的一件实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