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36@365一种细缘细字版别的“泰和重宝”钱考

标签:
转载 |
这两枚钱币是多年前在潘家园一位熟悉的东北摊贩手中,据说来自内蒙通辽一带,同时收藏的还有一枚细缘细字折十隶书红铜“崇宁重宝”,也是“深郭细肉、铸工极精”,“近似雕母”,同样的温润可佳。此后还陆续收藏到来自同一处的折十楷书白铜“泰和通宝”,瘦金体“崇宁通宝”背“四佛”钱。
下面是这两枚“泰和重宝”钱的示意图:
下面我们通过这枚钱币的立体示意图,来说明这枚钱币为什么“近似雕母”:
一般认为雕母“型制十分规整,字体深峻精美、钱文端庄工整、笔划清晰纤秀、微毫悉辨。外缘、内廓精整,地章,外轮平整光洁,字口均呈“n”形圆浑状。……,整个钱币,通体(字体、地章)布满纤细雕刻痕迹。”,而相当多的“雕母”的文字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根据出笔收笔,形成“蚕头燕尾”状。
而“近似雕母”或为“铸母”,或为“样钱”,是由雕母直接翻铸的第一版钱币,它遗传了“雕母”的诸多特点,“型制相当规整,字口深峻,钱文端庄工整、笔划清晰纤秀、无流铜与沙眼,笔划与地章形成一定拔度,均呈“n”形圆浑状。外缘、内廓精整,穿口平直,外缘有时略带鱼脊背的味道,地章平整光洁。” 对于“铸母”,尤其是第一版“铸母”,可能带有修整的痕迹。
从以上观点我们看这枚红铜“泰和重宝”钱,仅从其“立体示意图”就可以看出其具有“铸母”,甚至“雕母”的诸多特点,我们看“重宝”二字:
其“寶”中的“王”字与“缶”字,以中间“一竖”为“对称轴”,形成横笔划中间高,两边逐渐低,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早期秦半两钱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先秦钱币多数为范铸,特别是陶范铸造,在制作陶范时候,文字是利用工具在范上竖写“阴文”,例如竖写“半”字时候,“半”字的中间一竖这也为“半”字中心位置,即“对称轴”,下笔较重,其他横笔就有入笔出笔,入笔渐深,出笔渐浅,形成高低有序的情况,而“泰和重宝”文字在雕刻中,可能也有定位问题:
这枚红铜“泰和重宝”的表面有一层黑红色的包浆,这枚钱币出自内蒙通辽干坑,在干坑钱币中,黑漆古是一种常见的锈色,这种“黑红色”的包浆,实际是一种“黑漆古”形成的早期形态,“红铜钱币”与“青铜钱币”不同,应该是含铜量较高,这可能是“干坑红铜钱币”形成的包浆为“黑红色”的原因。
凡是窖藏钱币,不受外界氧化作用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些罐藏钱币中的钱币如同新铸,但是在高像素的照相机下,仍然可以看到氧化生成的锈迹,下面是篆书“泰和”二字中间的锈迹:
这些锈迹,是灰绿色的极小颗粒,并没有形成锈层,这些锈迹在钱文中间比较明显,可能与这枚钱币属于熟坑钱币,人们经常把玩有关。
这些极小颗粒状的锈迹,是人工做锈,无法完成的,恰是“天成之作”!
这两枚“泰和重宝”应该是同模钱币,问题是是否存在着这种铸母铸造出来的细缘细字,直径在42.5毫米左右的“泰和重宝”钱。
根据有关文献。篆书折十“泰和重宝”的直径一般在42-45.5毫米之间,而实际上,绝大部分篆书折十“泰和重宝”的直径在45毫米上下,直径小于43毫米的非常少见。
在余榴梁先生主编的《中国珍稀钱币图典.古钱卷》中收录了两枚折十“泰和重宝”钱,一枚是徐小岳先生的藏品“折十初铸钱”:
这枚钱币“初铸钱”应该是一种“细缘细字”版式的“泰和重宝”钱,在《图典》这本书中,还收录了余榴梁先生收藏的一枚直径为42毫米的“泰和重宝”钱:
这枚钱币算不上是真正的“细缘细字”,但是与一般“泰和重宝”钱相比,也算“细字”,下面是笔者收藏的白铜“泰和重宝”钱与余榴梁先生的“泰和重宝”的比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