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2021-04-18 09:22:07)
标签:

水关长城

居庸关

红叶岭

青龙桥

詹天佑

分类: 家在北京
 北京市郊铁路S2线——全长108.3千米,共设黄土店、南口、八达岭、延庆、康庄、沙城6座车站,为北京第一条开通的市郊通勤铁路。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列车搭载乘客欣赏沿途美景,领略巍峨长城的人文景观与山花烂漫的自然风光,被游客誉为“开往春天的火车”。(下方图片来源于网络)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北京市郊铁路S2线,开通于2008年8月6日,前身为国铁京包铁路和康延支线,2016年11月起,为配合京张高速铁路北京北至清河段引入北京铁路枢纽工程施工,北京市郊铁路S2线市内始发(终到)站由北京北站迁移至黄土店站,并采用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同的计程票价,市民可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或二维码乘车,方便快捷!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今年三月底的一个周五,特意安排了一次S2线体验旅行,从黄土店站乘坐下午14:54的车到达八达岭站(16:00到),下车后,再乘16:34的车返回,沿途可观赏列车穿越花海的美妙,感受长城巍峨雄壮,同时还能回顾一下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别有一番韵味!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S2线上运营的是"和谐长城号",它的外表与其他动车组列车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车厢内部走廊更宽、前后间距更大,车上有列车员推着小车售卖小食品,有茶炉提供热水,还有餐车,花城市轨道交通的费用(从黄土店——八达岭只有7元/人),享受铁路交通的待遇,哈!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列车开出后经过的第一座车站是沙河站,但只是经过不停车,这是京包铁路线上老车站了,想当年曾经乘坐通勤火车从清华园火车站到沙河站,前往距其不远的工厂,如今清华园火车站已经拆除,沙河站仅承担货运业务。沙河站周边的环境治理越来越好了,经常会乘城铁(昌平线)前往沙河水库附近的公园,这里蓝天碧水,绿草茵茵,一派静谧的湿地田园风光!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过了沙河,不一会儿,就看到了昌平县城的地标建筑——雄伟的南环路大桥了,随后经过昌平车站和南口车站,其中昌平站也是经过不停车,南口站有些车次去程(下行)不停车,回程(上行)每趟车都有站。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南环路大桥附近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是京北最大的城市公园,这里绿树成荫,碧水潺潺,还有环湖健身步道,也是经常去遛弯赏景的地方噢!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列车行驶大约半个小时后,既进入S2线精华赏花路段,车窗外一侧是山坡上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一侧是威武雄关——居庸关长城,很多“开往春天的列车”风光图片都是在这一带拍摄,为了方便游客在此安全、便捷地观赏居庸关花海列车美景,当地政府修建了居庸关花海栈道,我们所在的列车此刻就是很多摄影师的风景哦!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以往自驾出行多次走G6(京藏高速)经过居庸关,这次是坐在火车上感受一下啦!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这一段S2线铁轨线路与G6(京藏高速)相邻,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与路边的山花也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过了居庸关,随即映入眼帘的这段长城是水关长城——属于八达岭长城的东段部分,是明长城的遗址,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此段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长城呈“V”字型,顺应山势而行,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此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水关长城并不著名,景色在众多的长城景区中也算是比较一般,不过这里游人很少,登长城十分清静,可以使用京津冀公园年票(景区门票40元/人),以上照片就是2017年4月用年票前往游览时拍摄的,景区内有东、西两侧长城,其中西侧的长城很平缓,路途也短,很easy实现登高望远——站在长城烽火台居高远眺,可观赏长城边遍布山坡的绚烂山花景色,还能俯瞰山谷中公路、铁路隧道口穿梭往来的车辆,悠然惬意!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水关长城向北行进不远就是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景区了,位于中华第一铁路南侧山岭上,毗邻残长城,景区有面积近千亩,共计红叶树(黄栌)5万多株,每逢金秋时节,满山的黄栌由绿变黄,由黄变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灿若云霞。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红叶岭景区仅在秋季开放,门票:33元/人,曾经于2018年10月下旬自驾前往游览。北京的秋天,湛蓝的天空,通透清爽的空气,气候宜人,山峦之中五颜六色的秋叶,斑斓缤纷、与长城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景区登山步道坡度不大,攀爬无难度,相对高差仅有120多米,可以沿步道走环线游览,不错过每个观景台,全程也就3公里左右,大约需要2个小时的游览时间。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明媚的阳光下,红叶灼灼夺目、流丹溢彩,辉映古老的长城,让刚硬的长城融入些许柔美的气息,如此独具画面感的景色,令人陶醉!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景区最大的观景点一腾龙台视野最佳,凭栏远眺可以看到长城若苍龙盘绕雄踞,低头可见“人字形”中华第一条铁路横亘山脚,左前方,是现代化的八达岭高速高架桥如长蛇舒卧,化天险为坦途。过去(长城与京张铁路)与现在(高速公路与隧道)相交融,给人带来穿越时空的特有观感。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在红叶岭看到的长城是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的古长城,旧称“残长城”,由于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翻新修复,仍保持着古老的形态,伴有残缺的痕迹,透露出一种沧桑的美感!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从停车场到景区入口的路途中,有一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洞,这座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京张铁路老涵洞,至今保留完好,为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感到骄傲!特别是詹天佑为解决关沟段33‰坡度而修建的“人”字形铁路设计方案,堪称经典,后人为纪念其为中国铁路建设的重大贡献,将这里的山坡称为“詹公岭”,站在景区内忆詹台,可远望古长城与詹天佑创建的“人”字型铁道如何相遇,还能看到青龙桥火车站呢(上图右下角处)!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欲识长城真面目,须到苍龙身侧峰”,观五颜六色的秋叶缤纷,赏八达岭古长城巍峨雄风,望高速路如玉带沿山谷飘舞,秋高气爽的季节,穿行于红叶林中,漫步在残长城身侧,很有意境哦!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青龙桥车站是京张铁路线上最初建成的16站中最著名的一站,“人”字形铁路就修建于青龙桥的山谷中。车站整体保护较好,不论是车站建筑还是周边环境都大体保留着百年前建站之初的风貌。百年青龙桥站如今已不再具备客运功能,所有途经列车仅在这里技术停车几分钟,之后车头变车尾,继续前行,穿越隧道,抵达八达岭站。
乘坐市郊铁路S2线——记录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
 一条见证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程的铁路,于春天来临之际,在布满花海的路线中运行,探访“最美铁路”从京张铁路到市郊铁路S2线的发展历史,是一次别具一格的回忆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