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所爱或许在别人眼里毫无价值
张卫平
寒冷的“三九”天早晨,阳光透过窗户在室内映出一片光芒。我过去的房客卫强给我打电话说,他替我保管的一个装东西大纸箱不见了(在他的原单位西安城投)。我只有回答说,丢了就丢了,里面到没有什么钱财一类的有价证券,只是放了一堆荣誉证书、聘书,以及自己过去发表的文章杂志社寄来增刊和一些珍藏版的书籍。因为当时即将退休,所以就将我办公室里暂时不用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装了个纸箱,胶带纸封好,委托他暂存放在东仓门交行家属院(单位的房改房)。结果,当时的房客卫强为了减少室内的杂物,就把我这个纸箱放到了他的单位西安城投,这一放就是六、七年之久,由于几年的疫情,我也忘了此事。去年他又换了一个新单位,当我想起再提及纸箱之事时,就如前所说,东西已经丢失了。虽然心存遗憾,那些东西都是我过去工作时的经历与记录,念念不忘,难以割舍,但是,已经丢了,不可挽回了,那就只当是退休后做的一次“断舍离”吧!
最近还看见一个帖子,说是有一房东刚过世不久,远在国外的子女就通过线上卖了房子。屋里还有很多老人留下的东西没收拾,还遗留好多老人珍藏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等。买房人让卖房人来收拾,卖房人回答说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都统统扔掉吧!
买房人仔细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的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还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持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的包好了,照片都仔细的过了塑,保存的很仔细。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为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将儿女都抚养成人,成了家,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从小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个大家庭,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又考上大学。进了国企,从技术员一路做到了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又下岗,出来打拼,在这个城市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的度过 了最后6年。买房人看着这些到了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撇履。把重要的挑出来了,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它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
哎,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所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呀!看完这个帖子,很受教益。作为一个社会人,各有所好,术有专攻。有人爱权力,有人喜欢钱财,有人喜欢名誉,有人喜欢诗酒歌赋,有人喜欢文学创作,有人喜欢研究学术,有人喜欢探险,有人喜欢做工......
其实权力、金钱、名誉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你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随着死去,也会烟消云散,什么你自己认为多么珍贵的东西,也许在别人眼里也不名一文。
人的一生,没有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曾经以为,一个人是不会随意放手的。其实不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就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得到、欣慰、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只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程、一个轮回。
佛说:可有、可无、可去、可留。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程有一程的风景。有些东西得到了,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得到也等同于失去;有些东西失去了,只要心态坦然,并不觉得痛苦,失去了也是得到。人生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减掉烦恼和痛苦,让心情变得好一些,轻松一些;减掉曾经的岁月,好好享受未来的时光。人这一辈子,减去越多,快乐就越多;加上的越多,心就越沉重。未来的日子里 ,你要减,还是要加?应该有所悟,越活要明白。过去的一切,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所谓智者,不过是耐得住,伤得起,拿得下,放得开,看得准,活得透。人这一辈子也就三万多天,不是很长,对自己好点,同时也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再也不会遇见。所以,不论“昨天”给予了我们生命怎样的记忆或感动,我们需要的永远都是把握眼下,展望未来,而非沉浸于那些已经过去了的记忆或感动!
(作者简介:张卫平(笔名,秦汉),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曾先后在陕南农村插过队、当过工人、央行经济师、交通银行基层支行长、银行报纸执行主编等。在文学创作中,有多篇随笔、散文、小说、诗歌及企业文化论文在《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化》《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交银秦风》《丝路金融文学》等报刊杂志及中国金融作协、银行界、搜狐、东方财富等网站和微公号发表,原在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供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