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4.5,老妈过生儿在清明

(2022-04-05 15:09:46)
分类: 美景、游记、日记

                  《老妈过生儿在清明

                           张卫平

     

       今天,是老妈87岁的生日,刚好又逢壬寅年清明节,媳妇做了一桌菜,有荤有素,有凉有热。因为西安疫情刚刚平稳,老妈提前打电话通知,就没让孙子辈参加。虽说只有三个大人,慢慢吃着菜,聊着话,品着酒,老妈很高兴,也小酌了一点。吃饭间,我和媳妇一起,都祝福老妈生日快乐,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时,老妈从她住的房间取来一张纸,递给媳妇,媳妇一看是老妈写的一段话,意思是对我们表示感谢的,老妈怕一激动,口里忘了词,所以提前写在了纸上(见附件)。

       望着满头银发的母亲,我在沉思: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亲人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文献记载的有个清明节的故事:说是春秋期间,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不知那位贤人曾说过:一次生前孝,胜过坟前万次扫,清明泪洒万堆纸,不如在世一碗粥。祭奠逝去的人与事的同时,更应该知孝懂恩!人生最大的遗憾在于:子欲孝而亲不在。

            感恩,生养我们的人;感恩,急难中救济过我们的人;感恩,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低谷的人;感恩,我们的党和国家;感恩,时代的英雄;感恩这一切的一切......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到哪去?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我是谁?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你只有认知了清明,懂得了人生!2022.4.5,老妈过生儿在清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