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五句话,道理讲透,人人应知
(2021-03-04 11:13:48)| 分类: 哲学、中华文化与音乐 |
《资治通鉴》五句话,道理讲透,人人应知
一、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背景是,曹操崇尚节俭,以节俭作为评判官员廉洁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人为迎合他,故意不穿好衣服,故意把干净衣服弄脏,把新车弄破,做出种种不合常理人情的举动,以显示自己很“节俭”,很“廉洁”。丞相掾和洽对曹操说:“天下人们各有才德,不可用一种方法衡量。生活过于简朴这种方式可以约束自己,但不宜强要求别人。如果朝廷过于以这种标准衡量官员才德,官吏有穿新衣、坐好车就说他不廉洁,导致大家故意做出一些偏激难堪的事情,反而带来很多问题。树立榜样标杆,供人学习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要通达人情,这样才能长久坚持下去(原话是: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若是一概提倡一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难以持久;凡偏激怪异的行为,则会包藏虚伪。”曹操对这个道理非常认可。这句话提醒人,追求好的道德风尚是对的,但若过于提倡某种道德或其他什么所谓好的标准,以至于不符中庸大道、不符常规常情,就脱离了道德本质,陷入虚伪作秀境地。而且,张口闭口所谓道德以致到了偏执诡异的程度,除非他是被逼无奈,肯定是在高尚标榜之下怀着不可告人之目的,隐藏着自私自利之念头。二、不爱其亲,焉能爱人。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其实这句话源于《孝经》,意思是不爱不敬亲人,反而爱别人敬别人,谓之悖德、悖礼。《通鉴》的背景是,马超被曹操击败,投靠张鲁。张鲁很器重马超,又封官又要把女儿嫁他。有人劝张鲁,说了这样的话,张鲁就作罢了。至于为什么有人如此评价马超,理由主要是马超不顾在曹操身边的父亲马腾及家族安危,擅自在西部起兵,导致曹操将马腾三族夷灭。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纷谈说法,在此不多深究了。仅看这句话本身,可以与上一句联系起来理解。经常听说,某某人舍弃小家顾大家,为了某种神圣的事业,识大体顾大局,放弃病重甚至弥留之际的老父母,丢下要生孩子的老婆,不管年幼的儿女,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这是非常高尚的情操,值得表达敬意,值得给予各种激励。但也不排除,极端个别的“两面人”(这种口是心非的人主要是封建社会产物,但客观上,从各种新闻报道看,现代社会还没有完全绝迹),他们所谓的“舍小家”的真实目的并不单纯。他不热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凭什么相信他所说的爱这个爱那个(当然他可能也会口口声声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但他老爹病重的时候他都顾不上,那是爱吗?那是拿他父母亲人当道具吧)。这些人所谓的“顾大家”,不能不打一个问号,至少可以怀疑,他是在打着“顾大家”的幌子,为自己谋政绩和升官之道,谋一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在这些人眼里,一切都是供玩弄的道具,包括他的父母亲人、以及所有被他标榜所爱的事物。其亲都不爱,反倒爱这个爱那个,那就是“激诡之行”,肯定有所“容隐伪”了,表面看正义凛然,内心咋样就可不好说啦。三、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耸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背景是,曹操西部远征关中,管辖区内的河间人田银、苏伯造反,煽动幽州、冀州百姓作乱。曹操儿子曹丕派人平定了内乱。按惯例,在击败敌军的文告中,杀死一人可报成十人,这是通行规则,不算弄虚作假,听汇报的也知道,大家都这么做,都是突显杀敌功劳。但是,参与平叛有个叫国渊的将军,如实报告了斩杀人数。曹操询问原因,国渊说:“征讨境外的敌寇,多报杀死、活捉的人数,是为了炫耀武力;河间是咱们地盘,内部发生叛乱,虽然平叛取得胜利,建立战功,我心中却感到羞耻。”曹操听了非常欣赏。很佩服这位国渊将军的胸度见识,也再次惊叹封建落后的社会里,怎么会产生有如此荣辱观的人物。是啊,这些事都是本不该发生的,为了平定内乱我们耗费了物力人力财力精力,我们所做一切都是内耗。现在,我杀了这么多叛贼,这些叛贼都应是我们内部好好劳动做贡献的子民。我不认为这是功劳,杀的所谓叛贼越多,我越痛心越耻辱,哪还有心情拿这个报功劳为自己贴金抹粉呢?!像我们看到个别怪现状,明明是不懂规矩、不负责任,造成不必要大麻烦,带来太多太大被动,不追究这些事故怎么发生的,偏偏去发掘扑火过程如何辛苦如何付出,偏偏能挖出几个先进典型来表彰表彰,这种变坏事为好事、化悲剧为喜剧本领也是绝了。需要一提的,曹魏这次内部平叛结束,剩下一千多“叛贼”要投降。按说应严肃问责,全部斩杀,以儆效尤,警示一片。程昱包括国渊等人都不同意斩尽杀绝,并报告曹操得到同意,一千多“叛贼”得以保命。四、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该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六十,是杜袭和曹操的对话。意思很简单,只有贤人才可以知道谁是贤人,才可以发现贤人、接近贤人,贤人当了领导,还可以重用提拔贤人。若一个人只是凡夫俗子(这里该词贬义),他不可能懂“非凡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更不可能主动靠近这些“非凡人”;若当领导的就是凡人一枚,他手下的“非凡人”也不会入他法眼,他会更欣赏、更重用那些和他一样的凡人(往往就是大家常说的小人?)。当然,有的领导不仅本来凡人一个,不仅不懂、不近、不用那些“非凡人”,还进而嫉贤妒能、故意埋没打压他们,就像《水浒传》白衣秀士王伦,早晚也来个当众被火拼横死的下场,都是咎由自取。五、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该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是在和法正对话中,诸葛亮说的。背景是,刘备入蜀,诸葛亮采取了严峻措施治理蜀中之事,引起不少人不满。法正劝诸葛亮宽松些,拿当年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宽松施策举例子。诸葛亮说刘邦进咸阳时,民众受秦朝暴政压抑许久,刘邦顺势放宽管理,正顺应民心;现在蜀地可不是这样,政纪荒废,管理松弛,臣民都被原来的刘璋惯的无组织无纪律,必须从严治理。其间,诸葛亮说了这话,意思当权者以一味用权位表达对臣子恩宠,当权位至极限,受宠者就开始贱视你;当权者一味用恩惠笼络臣子,当恩惠施尽,受惠者就会怠慢。……谁说《资治通鉴》只是谈治国的?对人性穿透之极,是每个凡人百姓都必修的。是的,这就是人性。你可以无限对一个人好,但对方未必感觉到你的好。然而,可能就因为那么一件事,一点点事,你做的不符合他的心意,你说的让他不舒服,哪怕你始终是为他好的,但是,对不起,人家不这样认为,人家觉得你所做的都是天经地义,你不能有一丝一毫让人不爽,一旦你让人不爽了,对不起,你的所作所为都成了罪过!都会成为人家贱视你怠慢你的理由!诸葛亮是代表当权者说话,但不是当权者才有这种遭遇,任何一个孜孜以求为别人做奉献的好人都可能会遭受。这是人性的悲剧,更是好人的悲剧。诸葛亮是伟大政治家,严肃治蜀,没有让人性的劣根影响蜀国基业。资治通鉴,所谓好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人性劣根给自己因为当好人却引来伤害甚至仇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