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方对金融学研究对象、范围在理解上的差异

(2019-08-18 14:46:40)
分类: 金融知识与理财致富

中西方对金融学研究对象、范围在理解上的差异

 

金融学科向何处发展,这是近年来金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凝聚着我国金融学界前辈们心血的金融学科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力面前似乎缺少吸引力,金融学科的边界正在拓展,而且新兴的金融研究领域似乎有向传统金融学“叫板”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内学生说他在国内是学金融的,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仔细地分析。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专业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字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金融)。

  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一说公司财务,人们就会把它跟会计联在一起,似乎只是做做表格。之所以应把corporate finance译成公司金融而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这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的;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外所指finance,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便清楚了,国内学生说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又称货币银行学),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又称为金融经济学)。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我在University of Miami访问时的合作导师Connolly教授就是经济系主任,而他恰恰是做国际金融问题研究的)。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当然美国的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美国著名金融学家斯蒂芬·A·罗斯教授对于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区分曾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撰写的《金融》辞条说到,“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当债务首次交易时刻,资本市场和金融学科便产生了”。罗斯教授在该辞条中共讨论了四个主要题目:一是有效市场,这也是第一个成熟为科学的金融领域;其次是收益和风险这一对问题(trade-off),这必然导致期权定价理论和对无套利情况下有关替代品定价的主要直觉,无套利原则适用于把金融的主要分支领域联结起来(第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是考察从作为无套利的结果的很成熟形式到现代的探索物的公司金融。这些讨论实际上代表了西方普遍接受的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概念。

  无独有偶,在N·H·哈坎森(Nils H. Hakansson)所撰写的《金融市场》辞条中,他指出:“所谓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选择买卖权和保险合同等金融证券市场。不确定性经济学是支撑这种进展的主要基石和框架,它本身处于初创时期。广义上,金融经济学指的是不确定性经济学带来的新焦点、新活动和新融合的结果。在这个分支学科中,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模型占据着中心位置”。


  这些权威性论述为我们对照中西方对金融的不同理解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参照体系。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主要是将其作为微观经济学层面的一个部分,其理论基础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其核心方法是以无套利机会(No-arbitrage opportunities)为核心的均衡方法,而其应用背景则是金融市场高度发展和经济主体对工具定价和资产组合与分解技术的迫切需求。

  客观地说,中西对金融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在理解上的差异,主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因为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前,我国几乎没有金融市场的概念,与货币资金相关的机构就是银行,甚至就是一家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当然不可能产生与西方相对应的金融概念。而由于传统金融研究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与现代金融研究的要求差别较大,这些智力资源都属于高度专用性的资源,从而其投入已构成金融研究现代化的“沉没成本”,从而加大了研究内容和方法转轨的难度,使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方法的引入遇到不小的阻力。

  然而,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现实持续地提醒我们,将金融的研究范围界定在货币银行的框架内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也不利于中国金融学科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看准学科发展的真正趋势,检讨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将这一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核心”学科推向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